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温馨感
踏进会所三楼,见过几位资深宗长后,宾主一同给彭祖敬香行礼。这对彭博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她在《岁月山河》的序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温馨感,在血脉里涌动,仿佛小溪汇入大海、倦鸟飞入山林。”
受访时,彭博仍不忘强调当时内心的想法:“敬拜彭祖的仪式让我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每个家都是一个枝条,在以家为归依的向上伸展中,叶子与叶子,枝条与枝条,在微观上看是独立的个体,宏观上却是一个整体,它们的记忆体中储存着相似的信息,脉管里流动着同样的养分,所以叶子们始终不能忘怀对于根的思念与寻觅。”
彭博在会所也看到彭祖延年公的家训:“诰尔子孙……宗谊为重、财器为轻、危急相济、善恶相正、为父者当慈、为子者当孝……”细细读来,这不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集儒释道思想之大成吗?
自告奋勇为老移民立传
从会馆出来,彭镇祥等宗长宴请彭教授。期间彭教授提到,国内正热播有文化寻根意味的电视剧,如《走西口》、《闯关东》等,好评如潮,有人曾向他建议写一部《下南洋》。
彭镇祥一听,兴致勃勃地说:“我有一个典型人物,2岁来南洋,今年80多岁,记忆力惊人,口才一流。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早期移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我早想托人把他的故事写下来,为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只是由谁来执笔,当时尚无合适人选。而已被点燃创作热情的彭博,此时觉得所有机缘都凑到一起了,冥冥中仿佛有人安排——这正是她想写的故事。于是,她当即自告奋勇,大家一听,均拍手称好。
很快,在彭镇祥的安排下,彭博见了彭嘉坤会长和即将要写的主人公——彭成强,大家都叫他强叔。
恶补新马历史 以求写好传奇主人公
在彭博眼里,强叔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彭成强2岁跟父母到泰南,父亲在锡矿场做工,全家人其实都是“猪仔”(当时对契约劳工的俗称)。他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6岁时,父亲不堪锡矿场的非人待遇而一病不起。从那时起,他就饱尝生活的辛酸,开始与姐姐一起照顾病重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9岁时,父亲病逝。
他们三个孤儿暂由宗亲领养,直到叔父辗转找来,把他们接到马来西亚。之后,他种过菜,养过猪,采过水果,割过橡胶,卖过豆腐、驾过罗厘,从孤身一人到开枝散叶,造就了一个百多人的大家族。1960年代,他到新加坡从事沙石买卖和运输,缔造了一家庞大的建筑公司。
得到多位宗长的帮助和把关
作为新移民,要写好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容易。难点之一是时间跨度太大,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现在。彭博认为,要写好主人公,要反映出他机敏与坚韧的性格,就必须把人物放到历史场景中去。所以,她在书中写了四个“楔子”,有20多个小标题,用来交代历史背景,如契约劳工、日军南侵、马共抗日及抗英、紧急法令等等。
彭博坦承,自己对新马历史了解不多。为了写书,她临时补课,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可一下子读太多东西,又面对如何去伪存真的难题。虽然费了不少心血去查证,也得到多位宗长的帮助和把关,但由于创作周期短,难免出错。在新书发发布会上,两名本地作家就向她指出个别错误,令彭博获益良多,也让她对自己这么多年来没有深入了解新马历史,感到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