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上医师(图片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李居上医师从探望妻子到决定定居
19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让很多中国年轻人都有一个“出国梦”。李居上医师也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机缘巧合之下一步步来到狮城。
当时正在广东工作的李居上,在那片充满活力的沿海地区,他深深感到内心那股走出国门的欲望更加强烈。而缘分也正在那个时候悄然降临。在深圳,李居上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成黎。1986年毕业于西安交大金属材料科学工程系的她,后来受聘来新工作。1994年,李居上拿旅游签证前来探望已经在新加坡工作的妻子,并顺便考察自己在这里是否有发展空间。
“来了这边以后,我特地去中华医院等地参观,也了解了本地中医药的发展史。我觉得中医中药在新加坡是很有发展的。”
李居上于是毅然决定在1994年再次南下,来到赤道岛国与妻子团聚。在接下来的6年中,他先受聘于代理北京同仁堂中药的科艺公司,之后又辗转到来自台湾的马光医药集团,直到2000年自己开设“天行健中医诊疗中心”。
今年51岁的李居上说:“1990年代,本地还没有中医中药注册。新加坡当时在中药方面主要扮演的是批发商和进口商的角色,在研发和制作方面还是空白,也没有充分和中医结合起来。”
回忆起自己在1980年代初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求学经历,李居上记忆犹新:“改革开放初期,中医药学基本处于青黄不接的断代状态。刚入学的大学生,什么都要学,所以学得特别杂,骨科、内科、眼科等等全都要学。细化、分科都是后来的事情,从1978年、1979年的大学生才开始。当时的我们也什么都想学,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学。当时学校资源也特别有限,人头骨标本都没有几个。学生们晚上藏在被窝里,如饥似渴地捧着头骨标本偷偷地学,偷偷地背。”
本地中医院发展更早
李居上指出,其实本地中医院的建立发展早于中国的省属中医院。他说:“传统中医当然最早是来自中国的,但说到中医院的建立,其实新加坡的发展早于中国。中国最早的中医院是北京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其他的省级中医院多为上世纪50年代成立。但在那以前,新加坡已经有中华施诊所,也就是中华医院的前身。”
针对本地中医发展的现状,李居上有一些个人见解:“中医在本地不是主流,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不够。当遇到疑难病症和重大流行性瘟疫的情况时,中医没有参与权。用西医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去研究解释中医,这条路中国已经试过了,没有成果。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所在,而我们所了解到的所谓‘科学’只是管窥之见,只见一斑未窥全豹矣。”
新移民中医师的影响
新移民中医师对本地中医界有着怎样的影响?新加坡中医学院院长郑心锦说:“新移民中医师对本地中医药发展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每个地方的人也都难免良莠不齐。在好的方面,优秀的新移民人才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以我们学院举例来说,来自中国的老师在中国都拥有很高学历,在临床研究方面也有丰富经验,为本地培养一届届的中医人才。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的从业行为与本地道德标准不符,影响了本地中医师的整体形象。”
根据中医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2010年报将在今年5月左右推出),以2009年12月31日的数目为准,本地2203名注册中医师(包括同时注册为针灸师者)中,85.2%为本地公民,中国和马来西亚公民分别占7.9%和4.4%。218名只注册为针灸师者中,公民则高达93.1%。
本地对中医师注册申请者有严格的学历要求。在外国受训者必须拥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或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八所中国中医学院校五年全日制中医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及中医学士学位证书。满足学历要求者,还须拥有一定资历和经验,才可在通过注册资格考试后,成为注册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