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张麒建议留学家庭在行前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能力、对到达国家文化的了解、时间规划能力、理财能力等。“可惜的是,我们经常看见,很多孩子一旦录取后,往往热衷请客吃饭,或者购物,却很少关注文化上的准备。”
记者了解到,此类行前文化准备目前在心理圈和留学圈内开展得都不多。市场上的心理机构多围绕“求职、职业规划”,专门针对留学行前的不多。在留学机构中,“行前准备会”、“行前培训”并非家家都有,质量也层次不齐。
启德留学在10年前就开始“行前培训”,启德教育上海总经理刘媛告诉记者,这种培训要向孩子强调“如何应对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留学是个多维度的体验,不是只有读书、拿文凭,或者日后报答父母,更多的应该是对一种另类文化的体验、和不同人群的思想碰撞,所以不妨走出宿舍,去听听音乐会、看看篮球赛。”
家长不要再施压
此外,要构建健康心理不只是孩子一方的努力,留学业内人士和心理专家强调,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
张怡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曾亲眼看见,一个考入纽约大学的姑娘,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每晚吃便当店的打折盒饭,且每日只吃两顿。结果一个月不到,受不了回国了。还有个学弟因母亲生病,连学位也没拿就回国了。“他们都是主动回国,在决定的过程中,他们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外人难以想象。”张怡荦指出,不少留学生在外承受学习、生活、对个人发展的期望等多重压力,建议家长在孩子留学后,不要对未来发展再有强硬的要求了。
心理专家也指出,不少留学家庭送儿出国,是“倾囊而出”,因此孩子也往往被寄予“报答父母”、“必须学出个人样”等等的期望,这样容易造成在外的孩子对家里只会“报喜不报忧”,一旦心理有压力,无处释放就会出问题。
对此,张麒则建议,父母与孩子在行前、以及留学期间多多沟通很有必要。“在行前,父母可以和孩子就留学的期望作个沟通,有时他们会发现,彼此期望值并不匹配,或许孩子认为要为父母争光、报答父母,而父母也许表示并没有那么高的期望,只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多长点见识。谈开了,或许彼此的压力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