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文科试卷及答案

  31.每一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语言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流行语,浓缩了我国政策的变迁和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它们或转瞬即逝,或经久流传,或潜入到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体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A.文化是时代生活在物质上的反映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D.文化在自身的传承中得以发展

  32.为拍好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团队绞尽脑汁,通过三个“敢于”(即敢于直面政治、敢于揭秘过程、敢于虚构故事)的办法丰富剧作题材,剧组还辗转多地取景,竭力让电视剧生动起来、好看起来。由此可见,影视作品的创作要

  ①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娱乐需求 ②积极创新,采取人民人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但又不完全拘泥于现实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33.下列与下图漫画《见仁见智》所蕴哲理相近的诗句有

  见仁见智

  ①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③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4.“进步不是一个笔直的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进步中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从哲学方法论看,这句话主要强调了

  A.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B.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D.人生价值的实现要顽强拼搏,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5. 2014年是全面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紧迫要求,具有空前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其更加适合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②有利于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③是基于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

  36.(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至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注: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材料二 2014年上半年,李克强总理多次到地方考察并作重要讲话。

  时间 地点 讲话要点

  3.26 辽宁 企业发展关键靠人,我不干涉你们的分配方式,但建议给科技人员股权。

  4.10 海南 推动简政放权,也要放管结合。放权要真正放给市场,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更有效地实施事中事后监管。

  4.27 重庆 我最关心的是大家就业。有了就业就有收入,就能逐步过上好生活。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定调”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幕”随之开启。在政治局提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新常态”首次“亮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无悬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李克强总理讲话精神的经济学依据。(12分)

  (3)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定调’是中国共产党在履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这一观点的理解。(10分)

  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和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能够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能够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材料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运用了哪个矛盾分析法,(3分)并进一步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3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学生怎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0分)

  38.(26分)心理史学是历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它根据集体的行为来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明初,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明中期,即使朝政混乱,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到晚明时期一股新异的思想解放之风开始弥漫,这股新异的思想在理性精神上唤起了人们的觉醒,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彰显。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材料二 上海总商会、沪南商会代表全埠商人致南北大总统(孙、袁)、临时政府、参议院、各省都督的电文:“民军起义,海宇光复……所望共和速成,国利民福,讵(怎料)以南北统一,争持地点,人心静而复动,大局安而又危。……商界牛计攸关,剥犬切痛。建设之初,端绪万千,一著之差,关乎全局。切盼早定统一政府,免在风动云扰,致生意外干涉。”

  ——摘编自《申报》(1912年3月9日)

  材料三 “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1912年《申报》

  材料四 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

  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

  ——选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歌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初至明中期士人群体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4分)。举例说明晚明时期“新异思想”的表现。(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上海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诉求,并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其原因。(8分)说明这种诉求导致他们在孙、袁之争中做出了怎样的取舍?(4分)

  (3)材料四的歌谣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民众心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心态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分享

热门关注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央集权制度

高考文综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史历史沿革

高考文综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高考文综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高考文综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辅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高考文综

2018江苏高考政治试卷及答案

江苏高考政治试卷

2018海南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海南高考地理试卷

2018北京高考政治试卷及答案

北京高考政治试卷

2018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江苏高考地理试卷

2018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