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岁的丁璇要上小学,因为没有北京户口,章冬翠找了四个都要赞助费,最多的要3万,最后找到一所学校只收3000元。在备齐了暂住证、劳动合同、派出所证明等七项证明后,丁璇终于在北京的一所小学“借读”,小学里额外又交了7000多元借读费。
“你要用你的努力来证明你自己并不比北京孩子差。”这是在丁璇上学后,章冬翠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过去的11年里,丁璇几乎取得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能够获得的所有荣誉: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航天征文竞赛一等奖;2009年,奥数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第一届全国大中小学硬笔书法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
初二时,丁璇被全班同学推选去参加北京市三好学生申报,而老师却说,“你不能在这中考,高中不能录取,不能推优,三好生给你就是浪费,应该让给班里有北京户口的孩子。”章冬翠闻之震怒,在与学校的多次交涉后,丁璇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章冬翠说,“不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就没有资格评优选先。”
2009年,丁璇在北京“借考”参加了中考考试,满分570,在不算其他加分的情况下,她得了527分,这个分数足以让她上北京最好的高中,如果她有北京户口的话。相比之下,这些并不是章冬翠最为担心的。只要孩子有上大学的机会,他们的命运就有改变的可能。“海归、知青、华侨的孩子都没有北京户口,为什么他们能在这里高考,我们的孩子就不能?”章冬翠激动地说。
“帮大家就是帮自己”
凭着率真执着的劲头儿,跑得多了,路也熟了。在给丁璇在北京联系入学时,“章大姐,你也帮帮我们吧”是她听到来自外来打工者最多的求助声音。“要想 在北京的学校里放一张外地孩子借读的课桌不知有多难。”从2005年开始,章冬翠便专职做起帮外地流动人口子女在北京就学的公益事业,“有时候帮家长联系 教委和学校,一天可以打几十个电话,一个月话费二百多块。”她只是希望通过不停地努力,也许能打开外地孩子在京读书的缺口。
为了取消择校费、借读费,2006年开始,章冬翠不断往北京市发改委、教委跑,递交调研报告;打电话给北京市财政局。“孩子父母全是纳税人,所有的 学校,包括大学都是由纳税人的钱办的,不应该收借读费。而且北京市不少学校的赞助费都没有任何收据,只有一张录取通知书。这些钱的流向和管理则无从而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