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想象力?
答:(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①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②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2.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3)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3.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答:品德与道德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品德和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同时,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社会风尚。
品德和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主要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策略主要有哪些?
答:(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5.简述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
答: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四、论述题
试述小学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
答:(1)说理法
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善恶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这是小学儿童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小学儿童品德上的问题,主要属于道德观念上错误引发的一些不良行为。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道德认识的提高上,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增强抵制诱惑、执行正确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性。但是,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说理要科学
所谓的“说理要科学”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科学性,讲解某一道德概念或宣布执行某一道德要求,须有科学的依据、严密的论证和合乎情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和应该怎么做。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说理,也才贴切有说服力,而真正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②说理要尊重儿童
教师应该尊重儿童。说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解决道德认识上的问题,进而增强其执行正确的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因而说理本身就是对儿童的尊重。从具体操作上讲,说理是教师和儿童双方的活动。只有在尊重儿童,充分顾及他们的感受和感情,说理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儿童才会口服心也服。经验证明,任何一次富有成效的论理性谈话,都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取得的。
③排除意义障碍
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些道德要求,但是学生并不一定立刻接受它们,甚至拒绝接受。这些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意义障碍”。意义障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
二是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
(2)仿效法
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使榜样教育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为儿童提供的榜样要可敬、可亲、可信。榜样只有可敬,才具有权威性,才能使儿童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仿效榜样。
榜样只有可信,才具有真实性,才能使儿童感到自己是能够学习的,推动他们把榜样的言行当作自己言行的准则。
榜样只有可亲,才具有感染力,才能使儿童把学习榜样当作一个自觉的行为,促使他们把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3)强化法
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儿童最初并不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如果每当儿童做出一个合乎规范的行为就受到成人的夸奖,而每当儿童做出一个不合规范的行为就遭到成人的否定,那么通过不断的强化,儿童就逐步理解行为的好坏,并相应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可以塑造新行为而且可以改变旧行为,对人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后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