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
情境模式典型的可操作性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
六、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泰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当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下: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A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幼儿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 幼儿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 幼儿教师资格证真题 | 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试题 |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考点 | 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试题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考点 | 中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 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