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葩状元盘点【上】

孙贤:学霸相争我得利


  大家都知道,考试最怕遇上学霸,如果考场上有一两个学霸,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就是冠军,别的考生都是来陪太子读书的,那你基本上就没戏了。

  但马克思教导我们,凡事有弊必有利,即使跟学霸同场竞技,你也并非没有胜出的机会。在这方面,孙贤同学就很有体会。

  在孙贤这科考生中,就有两个大学霸,一个是浙江海盐人张宁,另一个是江西安福人彭华。在会试中,两个学霸也充分体现出了学霸的水平,把别的考生都甩在了后面,稳居前两名。但究竟谁排第一,谁排第二,考官们却为难起来。

  黄谏认为,会元当属张宁,而钱溥和张穆则认为,彭华更胜一筹。双方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请主考官商辂来判决。

  这位商辂就是上一篇中阴差阳错帮柯潜中状元那位,又仔细看了看两人的卷子,最后给拍了板:“张宁这次考得非常好,但是综合三场来看,彭华更好一些,这次就定彭华吧。”

  主考官拍了板,大家也就没话说了。但是黄谏仍然不甘心,始终认为张宁水平更高,还满世界宣扬:“会元虽然不是张宁的,但状元肯定是他的!”第二天又给张宁送去一块好料子,让他做身好衣服,等中状元的时候穿。所以,张宁同学还没等殿试呢,就成了京城人人皆知的大名人。

  到了殿试那天,张宁正在埋头答题,突然感觉旁边站了一个人,好长时间都没离开,抬头一看,原来是礼部侍郎姚夔(音同“葵”)。姚夔看着他,笑眯眯地说:“果然文才不错,不过好像意思有点偏了。”

  张宁一惊,我本来的意思是劝皇上勤政,姚大人说偏了,那就改成修德吧。于是,张宁又撕了重写。

  过了一会儿,礼部尚书胡濙(音同“莹”)也来了,又给张宁提了点意见。接下来,又来了几个人。总之,张宁的身边基本没断过人,都想来看看这个大名人考生水平到底怎么样。

  到张宁快做完的时候,姚夔和胡濙又来了,对他说:“小张啊,你的卷子还要在皇上面前读,不妨再多写一点。”张宁看了看卷子,为难地说:“再写点也不是不行,可惜纸不够用了。”姚夔便让人又找来几张纸,让他继续写。

  过了一会儿,时间到了,开始收卷子了。可张宁还没写完呢!怎么办?张宁急得眼泪都下来了。这时,胡濙说:“你先交卷吧,等明天早上我跟考官说说,让你写完。”有礼部尚书这句话,张宁自然就放心了。

  第二天一早,胡濙和姚夔找到考官们,想让通融一下,但这几个考官还挺正直,以不合规矩为由拒绝了。胡濙又说:“其实他不是没做完,只是都写在草稿纸上,还没来得及抄写,有什么关系呢?”但考官们还是不同意。胡濙和姚夔也不敢闹得太大,毕竟考试作弊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弄不好还要坐牢,也就遗憾地退了出来。

  殿试成绩出来后,张宁排在二甲十六名。而另一位学霸彭华,也因为会元的事影响了状态,发挥失常,只得了个二甲二十一名。

  就这样,原本众望所归的两位大学霸,却意外地双双落榜,成就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孙贤的状元梦。

  【孙状元简介】

  孙贤考中状元后没几天,就被选为太子的老师,跟太子混得火热。又过了几年,太子登基,孙状元自然也跟着飞黄腾达,做到了太常寺卿,官居三品。

  据史书记载,孙状元这个人“刚急易怒,度量狭小”,仗着自己是皇上的老师,经常干一些让人说闲话的事,最狠的是还打起了太子的主意。

  成化七年(1471年),孙状元上书说,皇上虽然龙体安康,但也该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在历史上,大臣们往往都喜欢建议皇上早立太子,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安定,往小了说,也是为了太子登基之后能记着自己的好。但这位孙状元的小心眼儿这时候也体现出来了——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在建议立太子的同时,也向皇上提交了自己的辞职报告。

  当然,在孙状元心里,这份辞职报告就是做个样子,自己正值壮年,又是皇上的老师,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候,皇上哪儿能轻易把他放走,还有很多大事要跟他商量呢!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皇上竟然批准了!

  妈呀,真的批准了!

  皇上啊,我那就是做个样子,您怎么还当真了?不带这么玩的啊!

  然而,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总不能再哭着喊着要求留下吧?还要不要脸了?

  回到老家后,孙状元还是没顺过气来,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没过几年就气死了。

  再补充点有意思的花絮:在本科一甲中,状元孙贤长得黑乎乎的,榜眼徐溥长得雪白雪白的,探花徐辖则是金黄色的脸盘儿,于是人们就叫他们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这一科也被戏称为“金银铁榜”。

  与此类似的还有65年前那一科,状元彭时出身儒家自不必说,榜眼陈鉴却是个道士,探花岳正更是一个和尚,三人同登一甲,却分别代表了儒、道、释三家,一时传为美谈。

  另外,本科还有一位越南的考生,名叫阮勤,名列三甲第80名。考中进士后,阮勤就留在明朝做起了官,政绩还不错,最后做到了南京刑部侍郎。

王一夔:皇上的名不是咱能叫的


  爹妈起个好名字对考状元很有好处,但有时候也防不胜防,比如祁顺同学。

  “祁顺”这个名字应该说非常不错,祈求顺利嘛,放哪儿都合适,透着一股喜庆。这科的考官们也是这么想的,加上祁顺同学的卷子答得确实也漂亮,小伙儿长得也周正,名、才、貌都占全了,不给他个状元老天爷都不答应。于是,考官们喜滋滋地把祁顺的卷子放在了第一个,仿佛已经看到了皇上那张满意的大脸。

  然而,就在填写名单的时候,司礼太监突然给叫停了:“祁顺?这不是犯了当今皇上的御讳吗?”

  要知道,在古代“避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老百姓的名字千万不要跟皇上的名字重复了,甚至连读音也不能一样。而当今皇上的名字叫朱祁镇,跟祁顺重了一个字。而且,前三名的名字是要在大殿上重点宣读的,要是碰上个吐字不清楚的,皇上还以为在叫他自己呢,这样的事绝不能在大殿上上演!

  这么一提醒,考官们也吓出了一身冷汗,好险!于是,考官们赶紧又往下找,第二名,李永通,名字太俗;第三名,郑环,也不是很好;第四名,吴英,也没什么特点;第五名,王一夔,这个名字好!“一夔”,“一魁”,不就是状元的意思吗?就他了!

  于是,原本排在第五名的王一夔,就这样被提到了状元的位置,而原来的状元祁顺,则因为避讳的问题,被挤出了一甲,排名第五。

  【王状元简介】

  这位王状元本来姓谢,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代,后来王状元的爷爷为了避难,改成了姓王。王一夔考中状元后,为了光宗耀祖,又改回了姓谢。

  王状元为人很忠厚,处处与人为善,因此在官场上也很吃得开,最后做到了工部尚书,二品大员。

  至于那位倒霉的祁顺同学,后来的发展也不错,做到了江西左布政使,相当于江西省省长,还曾率队出使朝鲜,举止谈吐非常棒,为大明朝挣了不少面子,受到了皇上的高度赞赏。

彭教:好人有好报


  天顺七年(1463年),新一届会试又开始了。不过,这次会试却成了一个大灾难。

  当时,考生们正在专心答题,突然听见有人大喊:“着火啦!”考生们抬头一看,果然,大火已经烧着了好几间房子,还在铺天盖地地蔓延过来。

  考生们一见不好,扔下卷子就往外跑,跑到大门口时,却突然跑不动了,为啥?因为大门被锁住了。毕竟是考试嘛,把大门锁上也是应该的,但绝不应该的是拿着钥匙的那个考官竟然也跑了!结果这几百个考生都被锁在里面,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好在官府及时知道了消息,派消防队来扑灭了大火。等打开大门,几百个考生已经被烧死了九十多个,还有一百多个受了伤,哀嚎一片,宛如人间地狱。

  发生了这样的重大事故,皇上自然非常生气,把所有的考官都打入大牢,同时为了安抚人心,还下令所有被烧死的考生都追赠进士。

  不过,有一个人却长出了一口气,这个人叫彭教,本来也应该在考场上的,却意外地错过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

  当时,彭教正带着小书童往京城里赶,这天,小书童从包里拿出一支金钗,说要去换点钱。彭教一看,问哪来的金钗?

  小书童说:“公子忘了前两天我们住酒店吗?刚出门就从楼上泼下来一盆水,差点把我们浇成落汤鸡,结果那人连句道歉都没有,公子您说别计较,赶路要紧,您猜,那盆水里有什么?”

  彭教问:“就是这支金钗?”

  小书童得意地说:“对,就是金钗!我看这个人这么没礼貌,就顺手捡来了。”

  彭教拿过金钗,看了看,说:“看起来这是个小姑娘的东西,要是丢了,家人还以为她私自送给了哪个男的,岂不毁了她的名节?不行,赶紧送回去吧!”

  小书童连忙说:“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再回去岂不耽误了考试?”

  彭教边收拾行李边说:“考试不在这一次,还是救人要紧。”

  于是,彭教带着小书童又回到了哪家酒店。果然,丢金钗的小姑娘正在策划着上吊呢。

  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彭教错过了考试,也错过了那次火灾。

  火灾过后,皇上下令,当年八月重新举行会试,第二年殿试。彭教这次再没错过,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说起来,彭教这个状元多少有点水分,毕竟被大火烧死的那九十多个考生有不少高手,而且侥幸没死的那些考生,心理上也多少会留下阴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比如后来的文坛领袖李东阳,就考了第四名。还有在火场中侥幸逃生的罗伦,可能是被吓坏了,这次补试就没参加,结果在下一科考试中顺利地拿了个状元。

  【彭状元简介】

  彭状元好像跟火灾挺有缘分,这一次火灾让他成就了功名,还有一次火灾则让他的孝子美名名扬天下。

  当时,彭状元的老爸病重,彭状元天天守在床边,一把屎一把尿地伺候着。老爸去世后,灵柩放在家里。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突然着火了,大火借着风势,一直蔓延了二百多家,让人称奇的是,单单彭状元家的房子没被烧着。于是,这件怪事就传开了,人们都说是因为彭状元的孝心感动了火神,让他家幸免于难。

  不过,人品超好的彭状元,在官场上却没那么好运,刚当上状元时皇上给了个从六品(修撰),奋斗了一辈子也就升到从五品(侍讲学士),很不得志。

  另外,在这一科还有一位名臣刘大夏,名列三甲21名。刘大夏这个人很有担当,最有名的是一把火烧掉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当时,有人忽悠皇上学朱棣,派人下西洋炫耀炫耀,皇上一听这个主意好,就让人去找郑和那时候的资料。结果被刘大夏抢先一步,把资料全都烧掉了(也有人说是藏了起来,到清朝才被烧掉)。这件事向来很有争议,从历史来说,那么重要的资料给烧掉了,确实很可惜,但从当时来说,这也是百姓的福音。因为当年郑和下西洋除了挣点面子,对老百姓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完全是劳民伤财,祸G殃民。当然,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就不讨论了。

吴宽:多亏不是江西人


  要想成就一件事,实力固然是根本,但运气也不可缺少,比如本科状元吴宽,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拿这个状元却是因为一件意外的事。

  吴宽同学小时候有“神童”的美誉,小小年纪就考中了秀才。不过“神童”的命运可能都不是很顺,吴宽同学也是如此,都30多岁了还没考上举人,心想可能这辈子跟功名再也无缘了,于是就放弃了考试的念头,专心做起了学问。

  后来有一天,提学使陈选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听鸟轩记》,写得那叫一个好,陈选心想,怎么好的文章,肯定不是朋友写的,没准儿是一位大名人,于是就问朋友。朋友说:“这个人现在还算不上名人,但以后肯定是一个大大的名人。”

  这个待名人,自然就是吴宽。

  陈选也是爱才之人,忙把吴宽找来,问:“你这么好的才华,怎么也不去考个功名啊?”

  吴宽就把自己的情况说了,最后叹了口气,说:“功名我就不考虑了,就让我做个安静的学问家吧。”

  陈选忙说:“别呀,像你这样的才华,不考功名多可惜啊,听我的,赶紧回去复习复习,继续考!”

  也许是这番话让他突然开窍了,吴宽很快就考中了举人,第二年到京城会试,又拿了个会元。看来神童就是神童,不鸣则已,一鸣就震破你耳朵。

  殿试结束后,考官们一致认为吴宽的卷子水平最高,应当拿状元,但主考官彭时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另一位考生刘震的水平更胜一筹,于是就力排众议把刘震排在了第一。

  如果就这么定下来,状元基本就跟吴宽没什么关系了,但这时候一个司礼太监在旁边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彭大人,你们江西真是出状元啊,这下又出了一个。”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彭时却愣住了。

  为什么呢?因为彭时就是江西人,而且在之前的状元中,连续四届都是江西人,在朝中早就有人开始说闲话了,要是这届状元又是一个江西的,可想而知会传成什么样儿。彭时心想,我还是别惹这个麻烦了,既然大家都看好吴宽,不如就做个顺水人情吧。

  就这样,江苏人吴宽有惊无险地成了本科状元。

  【吴状元简介】

  在大明朝的历代状元中,吴状元堪称楷模,不光是文才出众,连人品和官运也都是第一流的。

  吴宽考中举人那年,解元名叫贺恩,可能运气不太好,考了几次进士都没考上。眼看下一次会试又要开始了,贺恩又来到了京城,却不料刚到京城没多久,就得了重病。在京城举目无亲,可想而知有多惨。

  吴状元听说后,就经常去旅馆看他,还给他请了名医。后来贺恩的病越来越重,吴状元干脆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像伺候老爸一样伺候着他。贺恩去世后,吴状元又不顾身份为他守孝,比亲儿子还虔诚。

  在官场,吴状元同样一路亨通,做到了礼部尚书,《明史·吴宽传》称他:“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而且,“以文章德行负天下之望者三十年”。在明朝的状元里面,吴宽算是功成名就了。

曾彦:感谢考官没记性


  前面说过一位丑八怪周旋,因为另一位大帅哥跟他同名而意外地高中状元。42年后,类似的事又发生了一次,而且,这次比那次还要离谱。

  本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万安把卷子整理出来,挑了几份水平最高的,准备从里面选状元。

  大家也知道,当状元不光要文才好,长得也不能太对不起国家,于是万安就偷偷掀开了封条,看看这几份卷子都是谁的。当看到曾彦的名字时,万安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人,好像在报名的时候见过,长得高大英俊,好像就是叫曾彦,再看文章,果然写得端庄大气,绝非贼眉鼠眼的人能写得出来。于是,万安就放心地把曾彦的卷子排在了第一个。

  等到新科进士进殿的时候,万安却一下子傻了眼:这个叫曾彦的考生哪是什么高大英俊?根本一点边儿都挨不上!丑就丑吧,关键年纪还不小了,看上去都能抱孙子了!把万安气得差点儿没跳起来。

  还好皇上也没在意,万安总算躲过了一劫。

  回去后,万安又翻出了曾彦的卷子,这回却再也看不出来“端庄大气”了,而是通篇都透着一股陈腐的暮气。至于那位高大英俊的考生究竟是谁,万安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曾状元简介】

  曾彦考中状元那年已经54岁了,在整个大明朝89位状元中,是年龄第二大的,仅次于36年后的状元唐皋,老唐那年58岁。

  曾状元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大,在官场上一直没什么作为,文才和人品也都没什么亮点,属于明朝比较平庸的状元。

  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的探花叫曾追,是曾状元的堂侄,而曾追的爷爷曾鹤龄,也就是曾状元的叔叔,在57年前也高中状元。一家三代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探花,也算光耀门楣了。

  另外,本科还有一位大名人杨廷和,名列三甲125名,后来在正德、嘉靖两朝任内阁首辅长达13年,权倾天下。而且,他有个儿子比他还有名,就是明朝最大的大学问家杨慎,在33年后众望所归地考中了状元。这父子俩一个官场称雄,一个文坛称霸,大明朝的两大阵地被他爷俩儿包圆了。比较而言,杨廷和的老爸杨春就差点儿了,比儿子晚三年才考中进士,名列三甲130名,官也只做到湖广提学佥事。

王华:我不是故意作弊的


  提起王阳明,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确实,这个人的成就之高,已经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了,而是直接进入了“圣贤”的境界,不光在明朝,就是放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大牛人。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的老爸也不逊色,曾经高中过状元。

  这位状元老爸,名叫王华,从小就天纵奇才,被认为是状元的有力争夺者。不过,王华拿这个状元,多少有点作弊的成分,虽然不是故意的。

  当时会试结束后,王华名列33名,发挥不是很好,心里有点郁闷,就去找朋友黄恂散散心。

  黄恂也是本科的考生,而且当时还是礼部尚书刘珝家的家庭教师,刘珝为了照顾照顾他,就让儿子给他送去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汉七制,唐三宗,宋远过汉唐者八事,亦可出乎?”

  就算傻子也知道,这肯定跟殿试题有关。黄恂刚看完,就听下人说好友王华求见,黄恂就随手把纸条压在了一本书下面,请王华进来。

  两人谈了一会儿,黄恂临时有事出去了。王华闲着无聊,见桌子上放着一本书,读书人嘛,很自然就拿起来看,这一拿,下面的纸条也就露出来了,王华捡起来看了一眼,也没当回事,又放下了。

  回去后,王华刚要复习功课,突然想起来那张纸条,就想:如果以那句话作题,该如何来回答呢?

  接下来的几天,王华没干别的,光想着怎么来做这道题了。

  到了殿试那天,卷子一发下来,王华一下子惊住了:这不就是那张纸条上的题目吗?莫非是天意?直到这个时候,一向正直坦荡的王华还是没有想到有人在徇私舞弊。

  不管怎样,王华都因准备得充分,答得非常精彩,考官们一致决定:这就是范文,状元非此人莫属!

  而同样作弊的黄恂,自然也考得不错,拿了个榜眼。可能他怎么也想不到,王华那小子怎么会考得那么好?

  【王状元简介】

  王状元流传下来的故事不少,从小就拾金不昧、热爱学习、不怕鬼神、不近女色,俨然一个标准的三好学生加五四青年。想想也是,要不是这么优秀的老爸,怎么能培养出来那么全能的儿子?

  有一次,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乡下改造。刘瑾虽然无耻,但还算一个爱才之人,就让人给王状元传话,说只要你以后跟着我混,不光你吃香的喝辣的,连你儿子也能跟着一起享福。

  但王状元没同意,说我儿子自有他的活法儿,不用我担心,我王华也自有我王华的活法儿,也用不着你操心。

  于是,刘公公就给王状元办了个提前退休,再也不操心了。

李旻:我的状元差点就没了


  成化二十年(1484年)的状元是李旻(音同“民”),这哥们儿可能是明朝历代状元中赶考经历最曲折的。

  成化十九年冬天,李旻同学准备去京城考试。因为快过年了,往北走的船不多,李旻的家人好不容易才找了一条船,好歹把他送出去了。船走到江苏武进的时候,船上的两个人喝醉了酒打架,你一拳我一脚,打得不亦乐乎,后来有一个可能是觉得这样太浪费时间,说你先等会儿,然后从包里抽出一把刀,照着那个人就砍过去。那个人也不傻,赶紧往旁边一躲,嘻嘻,没砍着。不过,他是躲过去了,可后面的人就倒了霉了,被一刀砍在肩膀上。

  这个倒霉的孩子,就是李旻。

  不过好在当时是冬天,李旻穿着很厚的大棉衣,那一刀只把棉衣砍破了,还没伤着皮肉。但李旻有点迷信,心想我是去赶考的,这一刀砍在身上,岂不是预示着我要被砍下来?李旻越想越丧气,最后咬了咬牙,算了,不考了,等下一科再去吧!

  回到家,马上要过年了,李旻听着外面的鞭炮声,老以为是自己金榜题名的鞭炮声,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李旻早在四年前就高中解元,上一科考试就应该去的,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这次铁了心要去拿个状元回来,却不料又碰上这种事儿,要多郁闷有多郁闷。

  第二天,李旻就跑去庙里找了个老和尚,让给算一卦。卦象出来后,老和尚眯着眼看了半天,说:“这可是大吉之兆啊,有什么事千万别耽误了。”

  李旻听了大喜,回到家又赶紧收拾东西,继续出发!这次还算顺利,一路上没怎么耽误,不过可惜的是,等到了京城,却发现报名已经结束了。

  李旻赶紧又去找人帮忙,缠着人家死活给通融一下,礼部尚书被缠得没办法,就让人带他去考场,看看还有没有空位子,如果有就给他报上。李旻去了一看,第一排,满了,第二排,满了,第三排,满了……李旻一边看,心也一边往下沉。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直走到最后一排,李旻惊喜地发现,真的还有一个空位子!把李旻喜得一把鼻涕一把泪,都蹭到旁边人身上去了。

  还别说,老和尚的卦还是很准的,李旻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李状元简介】

  应该说,李旻拿这个状元真是太不容易了,如果这一科没来考的话,下一科的状元很可能就没他的份儿了,因为下一科的状元叫费宏,大明朝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年仅19岁,后来更官至内阁首辅,位极人臣,可想而知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李旻基本没什么胜算。

  再往前数,如果李旻在高中解元的第二年就去考的话,同样也很难拿到状元,因为那一科的状元就是上一篇说的王华,以王华的才华,再加上无意中的作弊,李旻也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李旻拿这个状元真是太幸运了,或许只有这一次机会,被他幸运地抓住了。

  其实,李旻和王华还颇有渊源,考举人那年,两人就是同学,本来应该王华第一,李旻第二,但主考官提了个意见,说王华出身于官宦世家,而李旻是个平民百姓,应该照顾照顾后者,所以就把解元给了李旻。这个理由听起来很冠冕堂皇,但实际上肯定牵扯了一些利益,在这儿就不细说了。

  不过,同一科乡试先后出了两个状元,也算一桩佳话了,在大明朝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后来到了清朝,还有更奇的,一科乡试出了三个状元,分别为史大成、严我斯、蔡启僔。巧的是,这次也是在浙江,看来江浙出才子真不是吹的。

  据说,李状元有一部非常漂亮的大胡子,随便往哪儿一站,绝对迷倒一大片,所以皇上也很喜欢他,有什么需要露脸的事儿都让他去,他也没让皇上丢脸,给朝廷挣了不少面子,最后混到了南京吏部侍郎,三品大员。

  更多精彩内容明代奇葩状元盘点【下】

分享

热门关注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人名言

描写父爱如山的名言

描写夏天的温柔句子80条

描写夏天的句子80条

适合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发朋友圈祝福新人的话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2021

端午微信朋友圈文案

简单员工试用期转正申请书

简单员工转正申请书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

适合抄在摘抄本上的句子

摘抄的句子

婚礼上女方家长致辞

婚礼女方家长致辞

工作上积极正能量座右铭

积极正能量座右铭

初中毕业上什么学校及专业好

初中毕业上什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