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B 2.B 3.B 4.C 5.C 6.A 7.A 8.C 9.B 10.A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25分)

  1.观察法 2.教育 3.反射 4.从无意到有意 5.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6.习惯化 7.记忆的恢复现象 8.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9.词汇语义 10.自我中心语言 11.陌生人焦虑 12.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 13.自然人、社会人14.社会测量技术 15.自我调节 16.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17.攻击性行为 18.道德两难法 19.性别概念、性别角色知识 20.社会性发展

  三、判断题(每题l分,共5分)

  1. × 2. √ 3. × 4. √ 5. ×

  四、概念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上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发展不仅指儿童的生长成熟的过程,也指成人后衰退消亡的过程)

  2.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3.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定的细胞连接结构,具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

  4.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也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5.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境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6.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7.妈妈语:又称为“儿向语言”,通常指的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并具有强烈的起伏性。

  8.心理理论:是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9.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

  10.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32分)

  1.答: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经验和发育程序的交互影响所支配,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表现出可塑性。

  (1)倒U型的神经突触发展模式,使得幼儿大脑在早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

  (2)丰富的环境刺激影响着神经的可塑性。

  2.答:产前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1)药物;

  (2)疾病;

  (3)辐射;

  (4)营养;

  (5)年龄;

  (6)情绪状态。

  3.答:儿童形状知觉发展很快,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1)婴儿偏好图案刺激,并随年龄的增加图案的复杂性逐渐提高;

  (2)婴儿最初对某个单元特征感兴趣,逐渐关注整体;

  (3)新生儿更关注社会性刺激;

  (4)婴儿喜欢注视以适当速率运动的物体。

  4.答: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答:

  (1)在双词句阶段,儿童句子结构的萌芽开始出现;

  (2)能够根据词序来正确的理解一些简单句子的含义;

  (3)此阶段儿童的语法基础仍是十分具体的,没有形成超出具体语义关系的抽象语法范畴;

  (4)此阶段儿童不能理解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抽象含义。

  6.答:

  (1)对儿童的学习及其对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2)对儿童社会性,特别是自我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3)对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7.答:

  (1)家庭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情感氛围是家庭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的两个主要途径。

  (2)媒体的影响。电影、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诱发并助长着儿童的攻击行为。

  8.答: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是:

  (1)观察和模仿;

  (2)替代强化;

  (3)交互决定论。

  六、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

  1.答:(1)根据学前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

  a.学前儿童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应该尽量选择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

  b.尽量避免让儿童记忆单调的学习材料,应当适当结合情境进行记忆;

  C.由于儿童记忆容量有限,一次记忆的内容不应太多。

  (2)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记忆的规律有记忆的保持规律和遗忘规律。

  a.首先要科学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时问复习、采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复习方法;

  b.干扰理论认为遗忘的原因是材料之间的干扰,因此避免儿童一次学习内容太多、把内容和性质相似的材料安排在一起,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C.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和记忆规律,科学的安排学习内容,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而促进学前儿童有效的学习。

  2.答:

  师幼关系主要受相关的人员,如儿童、教师和家长,以及客观环境、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1)儿童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儿童自身特征,包括性别、外貌、气质特征、认知水平、人际经验、行为表现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主观认识及儿童对教师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着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

  (2)教师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教师自身的特征,如教师关于儿童和教育的知识观念、沟通交流的敏感度等很多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和谐。

  (3)儿童特征与教师特征的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

  儿童的能力、动机和行为风格与教师的期望等之间存在着一个协调和匹配的问题,匹配合适就促进师幼关系的和谐建立,匹配不好就影响师幼关系的建立。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影响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儿童对教师的感受,从而影响师幼关系。

  (5)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例等客观环境因素对师幼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6)文化性因素的影响。

  师幼关系还会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比如我国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如今我国仍有儿童服从教师这一特征。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