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抓好今年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主要任务就是狠抓规划纲要落实,把战略部署转变为实际行动,把规划蓝图转化为发展现实。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在继续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创新、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防风险,切实增强发展动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05万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3%以上,节能减排目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在完成上述目标基础上,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过剩产能和商品住房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协调增长,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金融风险有效释放。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综合施策,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全面启动“两个倍增”工程,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用”联动,着力攻克盐湖锂盐高纯化、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化提升、铝镁合金深加工、光热储能等一批关键技术,推动创新集群发展。启动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团队、领军人物、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带动全省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云计算公共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加快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启动 “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和“百项创新攻坚工程”,构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确保工业增长7%左右。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延伸补强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力促传统行业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有较大提升,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及零部件、风电机组、光伏组件等先进制造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乘势发展轻工纺织、饮用水、中藏药加工、民族用品等消费品工业,构建具有高原特色优势的轻工产业体系。
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完善债务处置、不良资产核销政策,妥善解决人员安置问题,对主动退出产能的企业给予支持,对“僵尸企业”停止财政补贴和贷款供给。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继续开展专项对标行动,对技改后不达标企业或设备依法关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腾出能耗、资源、资本和市场空间。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负担。坚持内外统筹、创新突破,开展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专项行动。认真落实降低税负、融资、物流等普遍性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特别是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全部取消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实施营改增,落实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推动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直接交易,降低过网费用,努力保持相对低电价优势。加大票据贴现力度,设立企业“过桥”融资转贷资金,帮助企业降低信贷成本。支持铁路运输实行“一揽子”价格,减少高速公路收费,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降低运输成本。引导企业强化综合成本控制,提高盈利水平。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有机和品牌农牧业,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畜产品供给体系,确保一产增长5%左右。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原产地和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认证,打响高原、有机、绿色、富硒等品牌。持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依靠科技支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着力推动粮油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牧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二)以扩大有效需求支撑经济稳定增长。推动消费、投资、出口协同发力,持续释放需求潜力和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强化基础支撑。抢抓机遇、弥补短板,突出重点、优化投向,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交通方面,加快格库铁路建设,推进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格尔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力争开工西成铁路。推进以高速公路网和国省干线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完成牙什尕至同仁、花石峡至久治等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加快扎麻隆至倒淌河、大通至小沙河高速公路和大武经达日至班玛公路建设。确保果洛机场通航,推进祁连机场建设、格尔木机场改扩建等工程,力争开工青海湖机场。能源方面,加快黄河龙羊峡以上河段水电站建设,推进海南、西宁北750千伏输变电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扩大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水利方面,推进黄河干流防洪、蓄集峡水利枢纽、黄河谷地水库灌区建设,力争开工湟水北干二期、引大济湟西干渠、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和一批中小水库灌区配套工程,持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挖掘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新型和中高端消费,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着力发展以旅游休闲、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为重点的服务型消费,以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为特色的时尚消费,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产品等绿色消费,启动皮卡等轻型货车下乡政策。增强朝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加快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推进以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供给制度改革,支持进城农牧民在城镇购房,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政策通道,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住房刚性和改善性需求,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快城市特色商贸街区、大型综合体建设,加强农村牧区商贸体系建设,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强对外贸易,增创发展优势。启动实施“出口自主品牌培育计划”和“千万美元潜力企业培育计划”,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稳步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和文化产品出口规模,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国际营销网络等建设,鼓励企业向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拓展市场,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积极落实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全面运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加快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电子口岸建设,推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新模式。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打造大美青海新优势。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驰而不息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努力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纵深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环青海湖综合治理、湟水河流域南北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湿地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专项工程,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强化市州县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管护队伍、科研基地建设,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碧水蓝天行动”,抓好湟水河等重点流域和水域生态综合整治,确保湟水河水质持续向好,重要河流及湖库水质保持优良。完善东部城市群及格尔木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城市扬尘、燃煤污染及工业污染治理,完成剩余黄标车总量70%的淘汰任务。深入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对重点景区、重点交通沿线、城镇周边环境问题进行再整治,加强县城周边、环湖地区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继续建设一批美丽城镇,再建设300个高原美丽乡村,打造我省清新洁净、宜居宜游的人居环境。
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光伏等产业,努力拓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推广节水灌溉,发展林下经济,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攻克电机能效提升、清洁能源替代、绿色节能建筑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产业,围绕打造“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格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旅游业态和产品多元化,力争互助故土园成功创建5A级景区,不断提升“大美青海”美誉度和影响力,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场。完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机制,做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四)以新型城镇化为牵引促进协调发展。全面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加快构建符合青海实际的现代城镇体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牧民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左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进一步放宽西宁市落户限制,建立农牧民进城购房和租房财政补贴政策。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城镇体系布局,推进海西三行委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
做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树立“精明增长”、“宜居城市”理念,综合考虑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严格落实规划,增强规划前瞻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街区路网、停车场、垃圾处理设施和自行车“绿道”建设。开工西宁轨道交通1号线,加快西宁大外环公路、海东核心片区建设。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形成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管理秩序。
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既整体谋划、城乡统筹,又错位发展、区域联动,加快实现各区域产业发展链接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保护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东部城市群着力打造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商贸、信息、物流中心,增强综合承载力和龙头带动作用。柴达木地区加快实施一批循环产业和补链项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业竞争优势。环湖地区积极发展种养、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努力建设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三江源地区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产品供给地、生态安全屏障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五)以经济领域改革为重点拓展发展空间。跟进落实中央出台的改革举措,在继续抓好生态、司法、医药卫生三大“国字号”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着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优化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布局,加快省属国有企业从非主业、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退出,剥离严重亏损资产板块,减少“出血点”,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产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选聘、国有资产证券化等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建立负面清单,放开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重组整合,同等享受结构性改革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加大对民营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的保护力度,有效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以支促收,加大对供给侧改革、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深化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与地方债、金融资本相结合,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盘活存量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用于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落实零基预算改革措施,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做好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争取、发行和存量债务置换工作。跟进资源税、消费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培育地方主体税种,提供稳定的税收来源。大幅放宽交通、市政等领域市场准入,加强政策配套,推动更多PPP项目形成有效投资。
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探索政银企与担保机构合作机制,引导银行开展不良资产处置,通过金融产品和期限组合等方式,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力促民生银行、光大银行西宁分行正式开业,组建省资产管理公司,推进省农信社系统改革,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1-2户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依法开展各类股权、债券融资,扩大直接融资。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的行为,果断处置可能出现的局部风险。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力争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商品贸易、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集群招商,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项目落地我省,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支持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经贸合作交流,创新思路,再接再厉,增强青洽会、藏毯会、清食展等招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办好第十五届环湖赛,抓好对口援青工作,全方位提升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