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试题二

  12[不定项选择题] 影响该求助者的生活事件主要是( )。

  A.小时候父母要求严

  B.小时候不能单独去玩

  C.给艾滋病病人化验

  D.不洗手吃东西被训斥

  参考答案:C

  13[不定项选择题] 排除求助者抑郁症的依据包括( )。

  A.无思维迟缓

  B.无生活兴趣缺乏

  C.无食欲下降

  D.抑郁症状时间短

  参考答案:AB

  根据材料,回答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8岁,高一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现在是高一的学生,在班级里求助者和同学的关系一般。求助者刚进入高中,学习压力比较大,而且老师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学习比较辛苦。求助者学习很努力,班主任老每天都要督促大家学习,求助者有一次上课瞌睡,被班主任看到了当众严厉批评了他,还罚他打扫一周的卫生,求助者不服,找到班主任讲理,又遭到班主任的批评,为此求助者非常生气,之后常常在上课的时候睡觉,班主任非常生气,于是向求助者的父母反映这件事情。求助者认为是班主任看不惯自己,因此很痛恨班主任,但自己又很无奈。一气之下回家不上学了,整天在家里玩网络游戏,父母多次劝求助者回学校上课,但是求助者听不进去,还说父母也和老师一样看不惯自己,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和父母吵架。两个月以前求助者在吃鱼的时候,被鱼刺刺到嗓子眼了,当时心慌、出冷汗,恐惧。去医院把鱼刺取出来以后求助者还认为鱼刺还在嗓子眼里,认为鱼刺会导致嗓子发炎以至于腐烂,以后自己就很难进食了。所以自此之后求助者就只喝粥,说别的东西已经咽不下去了,求助者很快就从135多斤降到90斤左右,而且头发发黄,皮肤也变得很暗淡。求助者多次去医院进行治疗,医生都说求助者没有任何疾病,求助者父母多次给儿子讲道理、规劝都无济于事,求助者还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的儿子那么残忍,经常为了这件事情与父母吵闹,求助者内心极度痛苦,求助者想解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来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均是农民,母亲在年轻的时候“曾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求助者从小性格内向偏执,和小朋友们不怎么来往,不合群,自己没有知心的朋友,总是觉得求助者与小朋友们格格不入。求助者的学习成绩一般,勉强考上高中。

  14[简答题]本案例中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参考解析:

  (1)心理与行为症状:气愤、发脾气、内心痛苦、恐惧、吵闹、疑病。

  (2)生理症状:心慌、出冷汗、体重下降、头发变黄、皮肤暗淡。

  (3)社会功能:不上学、与父母吵架。

  15[简答题] 对该求助者应考虑哪些初步诊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解析:

  (1)精神障碍。求助者出现内脏幻觉,并坚信不疑,可疑家族遗传病史。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其包括:焦虑性人格障碍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本案例中的求助者对于老师的批评很生气而且总是一直不肯原谅。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本案例中的求助者从小就有怪癖,不合群,与他人格格不入,性格内向偏执。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异常。开始于青少年,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3)严重心理问题。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本案例中求助者因为老师的批评和惩罚让求助者很生气,求助者因此休学在家,社会功能损害严重,并因为鱼刺的事情不吃饭而且体重明显下降,心理问题已经泛化,但是没有器质性病变。

  (4)疑病性神经症。疑病妄想的患者会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称疑病妄想,又称虚无妄想。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由于鱼刺事件对自己的嗓子健康过于注意,有疑病倾向。

  (5)可能有躯体疾病,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体重明显下降。

  16[简答题] 要进行全面的心理咨询,咨询师要重点收集求助者的哪些资料?

  参考解析:心理咨询师应收集的求助者的资料包括:(1)人口学资料。(2)个人成长史。(3)个人健康史。(4)家族健康史。(5)个人生活方式、个人受教育情况。(6)对自己家庭及成员的看法。(7)社会交往状况。(8)目前的生活、学习、工作状况。(9)自我心理评估。(10)近期生活中的遭遇。(11)求助目的与愿望。(12)求助者的言谈举止、情绪状态、理解能力等。(13)有无精神症状、自知力如何。(14)自身心理问题发生的时间、痛苦程度以及对工作与生活的影响。(15)心理冲突的性质和强烈程度。(16)与心理问题相应的测量、实验结果。

  根据本案例咨询师还需要了解求助者的资料包括:(1)对被老师批评的认识。(2)个人成长史。(3)既往行为模式。(4)发病以前的情绪状况和身体状况。(5)有无器质性病变。

  17[简答题] 对本案例中的求助者,咨询师可考虑做哪些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参考解析:

  (1)MMPI:年满16岁、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没有什么影响测验结果的生理缺陷者均可参加此测验。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受测者合作并能读懂测验表上的每个问题,13~16岁的少年也可以完成此测验。MMPI广泛应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是世界上最常引证的人格自陈量表。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有明显的人格障碍,需要进行人格测量和量化评估。

  (2)BPRS:BPRS是一个评定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适用于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大多数重性精神病患者,尤其适宜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本案例中咨询师在为作出诊断时要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疾病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3)SCL-90:该量表的适用范围:①在精神科和心理咨询门诊中,作为了解就诊者或咨询者心理卫生问题的一种评定工具。②在综合性医院中,常以SCL-90了解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并认为结果满意。③应用SCL-90调查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从不同侧面反映各种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

  (4)EPQ:EPQ成人问卷用于调查16岁以上成人的个性类型,幼年问卷用于调查7~15岁幼年的个性类型。不同文化程度的受测者均可以使用。

  (5)16PF:本测验适用范围很广,凡是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和老年人都适用。16PF属于团体实施的量表,当然也可以个别施测。与其他类似的测验相比较,它能以同等的时间测量更多方面主要的人格特质,并可作为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及心理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8[简答题] 若本案例中的咨询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其原理及特点是什么?

  参考解析:

  (1)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

  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2)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包括:①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酌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19[简答题] 若为鼓励求助者进食而使用阳性强化法,其原理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参考解析:

  1)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

  (2)使用阳性强化法的注意事项:①目标行为单一具体,阳性强化法要改变的行为应该单一、具体,非常明确,保证强化物对该行为的强化。如果有多个目标行为要改变,需要一个一个地进行,不可同时开展。②阳性强化应该适时、适当,对目标行为的阳性强化,应该在行为出现时进行,不可提前或错后。对目标行为的强化也要强度适当。过大,可能造成动机过强,或缺乏后期的强化;过小,无法达到刺激的强度,可能使阳性强化无效。③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20[简答题] 如果本案例中的咨询师使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请简述其咨询过程的七个阶段。

  参考解析:

  咨询过程的七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

  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第五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

  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第七阶段:由于上一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求助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

  例如关注、接纳等已不再看得那么重要。

  21[简答题] 本案例中如果心理咨询师觉得与求助者不匹配,应怎样处理及其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参考解析:

  (1)一旦咨询师意识到咨询关系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咨询师应该主动加以处理。例如可以进行主动调整,如存在冲突时,不把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等强加给求助者,主动化解冲突。当无法实现匹配时,也可以进行转介。转介是指当咨询中出现某些不适宜咨询的情况时,咨询师将求助者转介给其他咨询师,由其他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转介是一种职业的做法,是符合职业理念和要求的。

  (2)心理咨询师在做转介的时候应注意的事项包括:①应当事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并说明理由。②咨询师应该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其专业特长。③在转介时可向新的咨询师详细地介绍求助者的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但不宜泄露求助者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提供的隐秘,否则就是对求助者不尊重。④如有必要,原咨询师可以与新咨询师交流,包括咨询情况,这属于职业的交流,但一般不得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分享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