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大家都会要求要写的,还在为不知道观后感如何写而发愁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世界遗产在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世界遗产在中国》观后感(一)
坐在教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世界遗产在中国》之秦始皇陆,其实在这之前我就知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当我看到纪录片上浩浩荡荡的兵马俑,看到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地下王国军队,我还是深深的震撼了。
考古学家首先挖掘出的是兵马俑,在坑中有众多的兵俑,它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所有陶俑面目无一雷同。而且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陶俑不但仔细塑造出发纹、指甲,其至连不为人们注意的鞋底的针脚、铠甲的编缀方式、掌面上的生命线都一一刻划出来。这不得不让人们赞叹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不得不对他们油然而生敬意。
兵马俑的出土让现代的人们看到了秦始皇当年是凭借一支怎样的军队征服了其他六国,而且让人们窥测到了秦始皇正是利用怎样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和划时代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血荡中原、席卷天下、统一了中国。除了对陵慕的惊叹之外,我更加伤感的是创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会动用多少人九、物力、财力,会是多少人死在这项浩大工程里。据说当时的百姓一家的全部劳力被抓去修建陆墓,有的人其至一生就是在陆墓里度过的,到死也没出去过。
他的修建持续39年之久,耗用民工70万,这是多麽庞大的数字。而且当时秦朝的法律规定,一个男子一生须为国家服役两次,其中一次为“正卒”,每次一年,正卒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说是内务部队。另一次是“戍卒”,即边防军(陈胜吴广去渔阳的时候身份就是戍卒)。除此之外,17-60岁的男子每年还要在本县或本郡为国家服务或参加军事训练一个月,叫“更卒”或者相当于民兵。可以看出当时家庭里根本没有劳力,那试问一个没有劳力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那整个社会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想而知。整个社会是民不聊生的状态,人们生活极具困难,也正应为这样才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陵是人类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比起这个,当时人民所遭受苦难或许是人们更加铭记干心的东西,更加割舍不掉的悲伤和同情。
《世界遗产在中国》观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校给我们观看了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看完后,我收获颇多。
在波澜壮阔的渤海之畔,在尘土飞扬的古道上,挥舞着一条神奇的中国龙,它曲折蜿蜒,全长约6000多公里,被誉为“万里长城”。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如果踏上长城观望,可以沿着山脊遥望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低头抚摸着万里城墙,看着百座雄关、隘口从手下的青砖开始延绵,视野被逐渐吸引,看到远近成千上万座敌楼、烽火台挺立,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显得雄奇险峻。长城的主体是城墙,城墙平均高度7.8米,部分地区高达14米。丘陵陡峭,地势较低,地势平坦,关键地段较高,一般地段较低。墙是敌防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宽,基础宽度6.5米,壁面平均宽度5.8米,保证了两辆重型车的平行性。墙体由外檐和内檐组成,填充土和碎石,看起来古朴而又坚固。除了外观,长城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使它更具有艺术魅力。
中国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始建于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伟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