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一
人民日报评论部
拿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坚定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魄力,冷静坚持正确主张,决不能再绕回“唯GDP马首是瞻”的老路上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国家在揣测和议论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
翘首以待之中,上半年经济数据7月15日正式出炉,让许多悬着的心放了下来。4—6月7.5%的经济增速,给不少担心经济急刹车的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仍然令不少人心存忐忑。如何看待各项指标的起落调整?如何领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辩证用意?如何贯彻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调控指引?破解中国经济的复杂命题,需要具体而微的专业剖析,更离不开格局宏大的战略思考。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乃是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符合政府工作报告7.5%左右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也控制在年初预判的3.5%以内。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市场销售平稳,夏粮再获丰收,在不同维度上表征着中国经济的总体平稳、中国航船的从容行进。
相比之前动辄两位数的增速,今天7.6%的增速,是否有些偏慢?从横向看,“后危机时代”的西方各国尚未完全走出阴霾,中国依旧处于增长速度的第一梯队。从纵向看,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过“上限”,今年的年度计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必定无虞,唱衰发展的杂音不足为惧,各种忧急的情绪终将脱敏。
单一增速的适度回落,换来的是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上半年,三次产业增速比例调整奔向预期目标。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仅增5.14%,单位产值能耗继续下降,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彰显断腕决心……倡导内生增长、追求绿色发展的“潜绩”表明,增速绝不是发展的全部目标,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今天再谈增长,更多应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速度与效益的平衡。
告别增长速度的一枝独秀,迎来均衡发展的百花争妍,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的结果。当今中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特定阶段。一方面,经济增速是民生幸福的物质基础,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另一方面,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唯有将工作重心转向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才能为发展增添后劲。
毋庸讳言,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的大环境下,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在增多。部分企业利润下降,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同比下降,食品价格上涨较快而农民生产经营所得却下滑不少……这一切都显示出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难度。中央明确提出“标本兼治、短长相宜”的调控思路,把调结构促改革与稳增长保就业、控通胀防风险的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稳中提质”指明了方向。
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需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正确看待房地产调控加强、“两高”行业关停并转等举措对短期增长带来的“阵痛”;需要不打折扣地施用中央开出的“复方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动力、释放红利;需要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