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公祭广播稿栏目,提供与公祭广播稿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汇编

公祭广播稿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1】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一群需搀扶而立的老人们。执念,让他们在寒冬的12月13日,不约而同地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广场。

  他们中的不少人从1985年纪念馆落成开始,几十年坚持到馆参加活动、做讲解,从青丝到白头。

  “每年这时,我都心如刀绞。说好不哭的,还是难过。”记者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亲自听到幸存者夏淑琴这样自言自语,说话间,她又流下泪来。

  记者跟访夏淑琴老人多年。这是一位身材不高却高声快语的老太太,今年近90岁。

  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新社记者泱波摄

  老人在晚年成了“义工”、“斗士”。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她一次又一次自揭童年梦魇,说起祖孙九人中有七人转眼就遭日军屠杀的惨剧而失声痛哭;65岁时踏上日本国土,成为战后赴日控诉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的幸存者;为争一口气,在古稀之年多次赴日、耗时6年打跨国官司,直至胜诉……

  13日这天,南京下着大雨,她和熟人们又在纪念馆碰面了,“我真没想到,能活到80多岁;只要活着,我就把这些事说给年轻人听。”

  今年是第三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虽已“退居二线”,但他说:“我比过去还要忙,工作还要重。”

  他的焦点没有离开几十载的工作领域,今年开始领衔南京大屠杀微观史的调查:对300多户受害者家庭进行探查,记录受害者整个家族记忆,汇成南京大屠杀史的立体证据链。

  朱成山相信,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必须走向微观、纵深,发掘幸存者遭受的旷日持久、伴随一生的影响。细节最动人之处,能还原历史的温度。

  和平集会年复一年,这饱含着所有参与者不忘初心的坚守。

  4000余万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主编、南大史学教授张宪文,还在出版最新书籍;企业老板吴先斌自费千万元人民币维持着“一个人的抗战博物馆”;“80后”女研究生文心十数年为抗战老兵筹集物资;两鬓斑白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从1986年起坚持到南京种树,以“绿色赎罪”寄望中日和平……这些错综复杂的人生串联,也在构成历史一部分,奔涌向前。

  史训,如长河中巨石沙砾沉淀,冥冥中予人启示。

  昭昭前世,惕惕后人。历经近代血泪洗礼、沧桑巨变,中华民族遭受外敌侵辱、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返。华夏儿女,正心怀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走向未来。

公祭日的由来广播稿【篇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12月10日,再过3天,便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悼念日――一个令全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那是全中国人永远的痛,那是铭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灵上永远的伤痛。

  84年前,日军攻入南京,在之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无数起血腥事件,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难以幸免,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大火连天,几日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我们仍无法忘却那惨痛的历史,对于这段血腥的历史,我们想搁置都无法搁置,当年日军的兽行难以想象,他们的残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产生了深深的烙印,时间的流逝...

与公祭广播稿相关的实用资料

囯家公祭日广播稿精华

公祭广播稿

囯家公祭日广播稿 篇1

  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下半旗仪式。

  1937年12月13日,古城沦丧、炼狱六周、生灵涂炭、血染秦淮、水赤长江、同胞罹难、山河泣血。

  1937年12月,法西斯日军悍然侵入南京城,对城内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抢掠、强奸、无恶不作。这个曾为民国首都的繁华城市几天内变成了充满死寂和绝望的坟墓。

  40多天的人间地狱,30多万的生灵哀鸣……无论死亡人数,还是行凶手段,南京大屠杀都堪称灭绝人性的绝对反人类暴行,成为法西斯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见证。

  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月26日,89岁的张福智老人离世后,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残暴罪行,但仍有少数人试图抹杀、掩盖、歪曲这段历史,对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进行公然挑战。也让我们感谢那些为保存这段历史而奔走呼号的人们,是他们让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铁证如山。

  我们悼念——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

  我们感恩——79年前救助中国人的约翰拉贝、魏特琳等义士的善行大爱!

  我们铭记——这段历史,它已从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我们自强——唯有自强,方有和平!唯有自强,方可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囯家公祭日广播稿 篇2

  12月13日,是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回望79年前的寒冬,古城沦陷,同胞被屠,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无力挣扎。究其根本,贫穷落后是挨打的主因。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让近代中国受尽欺凌,发展受阻。历史的车辙留下的印记告诉我们,只有富强才能不受欺辱。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多年努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人民矢志不渝、接力奋斗,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让7亿人快速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在世界减贫史上铸刻了“中国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梦想。还有4年时间,还有3000多万人口的脱贫任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中央要求东部地区“率先探索减少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有效途径”,江苏没有辜负中央的这一期望。截至年底,我国有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江苏榜上无名;全国还有557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而江苏的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到20,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也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追求。

  近年来,没有国家级贫困县的江苏,以精准扶贫的理念参与到“携手奔小康”的东西援建之中,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到西藏拉萨市,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到贵州铜仁市,处处可见江苏人的身影。

  如今站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的村口,怎么也想象不到,这座拥有120多家企业、村可用财力达2200万元的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曾是张家港有名的经济薄弱扶贫村。

  ,35岁的年轻企业家葛剑锋“临危受命”,被推上善港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挑起了强村富民的重担。他以企业家独有的思维理念,带领善港村改造用...

与公祭广播稿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