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的读书心得(一)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个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美德而取得的。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温良恭俭让”是美德,温,待人温和,这是一种内涵和修养;良,做人善良,与人为善在当今社会是一种严重缺失的美德;恭,待人恭敬,这也是一种内涵和修养,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尤其现在玩世不恭的人比较多,做到这一点难;俭,是指俭朴,这是一种美德,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攀比心理比较严重,做到生活俭朴而不浪费又不吝啬很困难,这个度不易把握;让,指谦让,这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美德,做到谦虚忍让,没有务实的精神,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很难做到谦让,更何况当今社会提倡个性张扬、竞争极其激烈,人们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谦让什么时候不必谦让,这个度是很难掌握的。
在当今社会,践行“温、良、恭、俭、让”这些修养的美德,要讲究度,不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一味地严格要求自己。当时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与现代社会环境不一样。不合时宜地照办于已于人是有害的。“温、良、恭、俭、让”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比较高的要求,对平常人不可苛刻。提倡的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做到。
道德标准应符合国民的实际素质,更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国情,否则只会增强人们的精神负担。制定制度时不能按照道德标准去定,尤其不能按崇高的道德标准去制定。道德靠的是个人修养乃至整个民族修养,不是靠强制性的约束。
《论语》的读书心得(二)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和谐是一种宝贵的思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才会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古代儒家靠“礼”来调节和约束人们,从而使不和谐变成和谐。
笔者私下认为“和谐”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规则,这种规则不单单是法律和道德,还应该包含其他的东西,至于是什么东西,我也说不清楚。但至少应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东西,如真的东西、善的东西、美的东西。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有个性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就可能不和谐,甚至相同和相似也有可能不和谐。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是达到和谐最好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理解、尊重、宽容、包融。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光靠自觉、自律也不行,也需要调节、约束,甚至相当规范的管理。
《论语》的读书心得(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