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易经》和《易传》的合集,简称《易》。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为伏羲氏和周文王,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原意是为易经做注释的,称为“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结果,《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
《周易集解》
社会正义
人类正义
《周易集解》提要
提要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秘书省著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朱睦㮮《序》称为秘阁学士,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旧唐书·经籍志》称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而不载是编,知为天宝以後人矣。其书《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读书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後人并之耶?《经义考》引李焘之言,则曰:“鼎祚《自序》止云十卷,无亡失也。”朱睦㮮《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称十卷,与焘说同。今所行毛晋汲古阁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称王氏《略例》附於卷末,凡成一十八卷。与诸家所说截然不同,殊滋疑窦。今考《序》中称“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经注《文言》,书之不尽,别撰《索隐》,错综根萌,音义两存,详之明矣”云云,则《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为十一卷,尚别有《索隐》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载盖并《索隐》、《略例》数之,实非舛误。至宋而《索隐》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仅存《集解》十卷,故与《唐志》不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为一十八卷,以合附录《略例》一卷之数,故又与朱睦㮮《序》不符。盖自宋以来,均未究《序》中“别撰《索隐》”一语,故疑者误疑,改者误改。即辨其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称十七卷之故,致愈说愈讹耳。今详为考正,以祛将来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见,则姑仍以毛本著录。盖篇帙分合,无关宏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书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传》散缀六十四卦之首,盖用《毛诗》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元、韩康伯、刘巘、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案卢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观、伏曼容、孔颖达(案以上三十二家,朱睦㮮序所考)、姚规、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经义考》所补考)等三十五家之说。《自序》谓“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後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是真可宝之古笈也。
...《周易》易经简介
![《周易》易经简介](https://img.liuxue86.com/2016/1028/20161028042320965.jpg)
《周易》
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內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百姓用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称为《羲经》、《周易》。
周者,周人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周人所作之《易》也。《周易》,乃群经之首。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有时称为《易经》或《古经》,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传》是战国时人对《经》的解释说明,又称《易传》。《易经》部分分六十四卦,《易传》分为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即副翼经文之意。
古代典籍,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
《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如“阴阳”,对中国人影响功莫大焉。至今,上至鸿儒硕学,皓首穷经;下至街头卜者,研读谋生,无不奉为圭臬,浅人浅解之,深人深究之,也算是十三经中最深奥、最神秘的书了。所以,作为中国人,不可以不读《周易》!
易经通释:
易的释义四种:
1、上日下月为易,
2、如蜥蜴变化为易;
3、化繁就简为易;
4、金乌,大日,生命。
经的释义三个:
1、通“径”字,路径;
2、经典;
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的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易经实际上涉及了六项内容:科学、数学、逻辑学、哲学、修行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后汉郑玄在《易赞》中将“易”定义为:简易、变易、不易。
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亦如此,故曰“变易”;
大宇宙之变化,井然有序,循环不已,有规律可循;小宇宙人之命运,同具法则性,故曰“不易”;
正因有“不易”之法则,即能了解宇宙天地法则,可以遵循;同样,小宇宙人的动向,亦能预知,并可规范,故曰“简易”。
八卦图名
八卦口诀
六十四卦
<...周易集解序
周易集解序
予觀唐《藝文志》,稱李鼎祚集註《周易》十七卷。據鼎祚自序云:十卷而首尾俱全,初無亡失,不知《唐史》何所據,而云十七卷也。《崇文總目》及《邯鄲圖書志》亦稱七篇逸,葢承《唐史》之誤耳。鼎祚解經,多避唐諱。又取序卦冠於各卦之首,所引有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寳、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頴達,凡三十二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諸説,義有未詳,鼎祚乃加増削。予嘗綜其義例,蓋宗鄭學者也。自商瞿之後,註易者百家,而鄭氏玄、王氏弼為最。顯鄭之學,主象數。王之學,主名理。漢晉以來,二氏學竝立至劉宋。初顔延之為祭酒,黜鄭置王。時陸澄王濟輩,皆以為不可,自是河汾諸儒,多主于鄭,江左及青齊多主于王。唐興,孔頴達受詔譔定《五經正義》,于易獨取王傳,而鄭學遂廢。先代專門之業,亦復不傳,可勝嘆哉!夫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世之言理義之學者,以其辭耳,象變與占,其可闕乎?昔吳季札之魯觀樂,見易象,喜曰:周禮盡在魯矣!是故,象者易之原也。象成而後有辭,辭著而後有變,變見而後有占。若乃顓尚文辭,不復推原大傳,天人之道岐而為二,可乎?康成去古未逺,其所纂述,必有所本,鼎祚恐其失墜,以廣其説,均之為有禆于易者也。是編刻自宋季,人間希有,存者頃歲,予得之李中麓氏復用,校梓以傳,欲使聖人之道不致偏滯。而自漢迄唐三十家之言,亦不至埃滅弗聞也。鼎祚資州人,仕唐為秘閣學士,以經學稱於時,及閲唐列傳與蜀志,俱不見其人,豈遺之耶?抑别有所載耶?因附論著於此,以俟博雅者考焉。
嘉靖丁巳冬十二月望日後學汴上睦挈序
...法律与正义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