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国学学习栏目,提供与国学学习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国学学习

  学习国学七大原则:

  1.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首先博览群书,思维才不会有所局限,有所偏废,行为才不致于走极端,纵观人类历史,对于个人本身以外的世界的无知造成了个人自身的行为悲剧,儒家强调君子不器,一个不能博学通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君子的,只了解一个方面的人就算最精通也不过是盲人摸象,必定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因为可以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瓶颈就是智慧的瓶颈,而智慧就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行万里路,则是在破万卷书的基础上,通过行从而达到对于知识的拓展和检验,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对于眼界和思维的拓展,正所谓见识,必先见而后识,近代大儒王凯运也曾提出成大功者必登群山大川以恢宏气概,访四方百姓以充实胸臆。读万卷书和万里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读书不过是死读书,书呆子,只行路不过是贩夫走卒而已。

  2. 以悟见道。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技能、工具和方法,更多是思维、修养和境界,是“道”,道是需要悟的,有些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性的提高除了需要通过学习以外,还跟家庭、背景、年龄、生活经历、身份以及所处环境相关,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更多是需要悟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长度对于能悟出多少智慧是高度相关的。“悟”需要心静,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举一反三。

  3. 体验。

  这个体验是指亲身经历,置身处地体会,而是指借助环境的引导,由外向内的引导内心的改变,直指人心。通过国学名胜的风物揽赏获得与文化和心灵的共鸣,借助亲身经历达到最知识的透彻理解,如要想理解佛学文化,一定要去寺庙亲自体验和修行,方能得其精髓。

  4. 以艺养心。

  通过艺,如品茶,琴棋书画,六艺等养,内外兼修,形神兼修,达到对于道的真谛的把握,实现思维的通达,智慧提升和人生的逍遥。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5. 与高人共语。

  什么样的人称之为高人?在某些方面有作为,有成就,有境界之人。拜于名师之下,与英雄为伍,与方外论道是学习的另外一条路径。通过与高人的接触、交流及沟通,获得智慧的启迪,开启悟性,往往能实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于学习来说,老师是高人,成功企业家是高人,高僧大德及方外人士也是高人。

  6. 明辨。

  明辨既是中庸的原则,也是做人处世求学之法门。只有秉承着明辨的原则,才不会走极端,误入歧途,做人明辨,能从和谐众人,兼容并包。处事明辨,才能通达事理,德服众人,求学明辨,才能博学于理,融会贯通。

  7. 立足原典。

  国学典籍众多,各人各有所解读,一家之言,皆可兼收并蓄,但核心的要点在于对原典的把握和理解。

  国学学习的七大方法

  读: 中国古代非常强调读书而不是看书,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法宝,全在于开口诵读,通过诵读开心窍,实现天人合一,通过诵读才能出真知,实现孔子所说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正所谓书读百遍...

与国学学习相关的国学知识

国学学习之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其意有二,原意指古代国最高学府,即国子监或太学。现在国学指中国学术,是相对西方学术而言的一个笼统概念。

  国学作为学术名词而存在源于20世纪初,也就是“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之时,早期的国学研究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为相对与西学而称我国古典学术为国学,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之中,其主流为儒家学说,内容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地理、数算、医学等均在其范围内。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中国传统文化划等号,但又不完全是。在更大范围上讲,国学不仅是汉学,还包括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也正因为其包罗万象,所以内容就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国学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年来,国学大热,整个国内刮起一股学国学之风,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也就“应运而生”。试想,连季羡林老先生都坚辞“国学大师”的名号,其他小辈又安敢造次。在教育方面,一些学校已经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列入课本,甚至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在我看来,国学大热是好事,说明国人增强了对文化的归属感。但对于这股热潮却不能盲目跟风。国学内容广博,就其中经典来看,也卷帙浩繁。我们该读什么?怎样去读?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21世纪这个世界高速发展、我国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的时代,国学之中已经有很多内容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比如“二十四孝图”宣扬孝道,但内容多为愚孝,是不应该借鉴的。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国学教育应从小抓起。为什么我国近几十年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级著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中国古人的发明(如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毕升的活字印刷、郭守敬的《授时历》、张衡的地动仪等)都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可见古人之智慧,如能多加学习国学之中经典之作,那么我们后世儿孙为什么不能重塑中华之辉煌?

  我国在现今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课本就是孩子们接触国学的最佳平台。但现在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如果在课本之中增加国学经典名段恐怕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在我个人的小学、中学生涯中,我记得中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还有一本读本,其中不乏中外名著与国学经典,如能用国学经典替换其中一些篇目,应该是可行的。但从目前情况以及我亲身经历来看,学校学生都未对读本引起重视,以至于编者的心血付之东流。

  那么如何从学生抓起,我认为在除读本在一途径外,还应该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用以学国学。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不得不说很是失败,学生只是一味地背单词、学语法,而日常口语却不能流利说出,英语学习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很多的英语培训机构,那正是因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学生才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与金钱去那些英语培训机构学习。众所周知,孔子学院近年来在海外盛行,孔子学院正是向外国人讲授以儒家为中心的国学经典。看着越来越多的老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背诵唐诗宋词,而有的中国人尚且不能达到,我不禁为之感叹。而中国的孩子,却深陷英语学习的迷茫之中。文化开放不是一味地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基础是先巩固民族文化之基石。近来韩国人大肆叫嚣“端午节”、“清明节”是韩国人的传统节日,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国人闻之为其愤怒,但从另一个角...

与国学学习相关的学习心得体会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