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每一次的观影都会带来新的感受和刺激,也会激发出我们不同的看法。观后感是我们有感而发的文字,每一次写完观后感都会让我们的理解和认知有所提高。出国留学网小编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精选的好文《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请收藏一起学习吧!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篇1
《我不是潘金莲》的导演整体构思设计是以小胜大,以小县城的普通案件深度引入国家政治的种.种弊病,使影片女主角李雪莲逐步演变为“潘金莲”,变为“小白菜”变为“窦娥”随之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矛盾存在。
该片导演为了表现小事一桩、小人物、小地方、小案件故意把宽银幕的电影形式设计为圆形银幕效果,把气派的宽银幕变成实际使用场面只有三分之一正圆的影面,真是有点可惜,它让观者吃力地看影片,虽是电影却如同看电视。小县城光明县的一对年轻夫妇为分配公房,进行假离婚试图分到公房后再复婚,但是结果男方假婚成真与新欢另行成家。这是当前社会上比较多见的案例,现实中不仅有以上的情况,还有为买二套住房也有类似情况等等,把婚姻大事变为儿戏,最后受害的一方起诉告另一方要求伸张正义,然而法律无能为力因为离婚证书是真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某些政策的考虑不全面,造成了民间的奇怪现象,也就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影片通过李雪莲连续十年的告状,出现了类似历史名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政治巧遇,从而揭示了各级政府机构无法正确解决这种奇怪现象。这就是影片所要讨论的深层次社会问题,以小事看大事,以小城市看大城市的整个国家的治理问题,也是拍摄此片的积极意义所在。
片名《我不是潘金莲》这颇有八卦味道的取名,其实李雪莲根本无法与潘金莲的行为相比,确实李雪莲不是潘金莲,那为什么不搞夏代:妹喜、商代:妲己、周朝:褒姒、春秋:西施等等,因为没有商业八卦味,票房价值提不上,所以用了与影片实际内容八竿子打不着的片名,可见影片是深度揭示政法系统的短处,片子的本身却陷入商业系统的陷井。
《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版《官场现形记》毫不为过,它将底层官员的不作为和胡作非为刻画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拍摄公司,选用这个名字是不妥当的。 《我不是潘金莲》营销宣传上是赢了,达到了商业盈利的目的,然而,当前社会应提倡人性最高境界的价值观,应承载社会责任的本质问题,那么影片的最终目的也是国人的悲哀,因为意识形态和改革运动来来去去,但是人类的自我中心和贪婪却永远存在。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篇2
我个人以为,造成李雪莲的结局的原因虽然有她个人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他人,是社会对她的冷漠,不公平。第一次,她想要丈夫对她坦诚,当着大家的面说清楚当初假离婚的事,此后她便停手,过往不咎,两人再无瓜葛。可是,她却被丈夫狠狠地奚落一番,从此她在乡亲们的心里便烙下了“潘金莲”的形象。这场误会被她越搅越浑,她不甘心啊,凭什么他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而自己的生活却越发艰难,她的心被彻底地伤害了。她决定一告到底。可是各县,市,省的官员都帮不了她,或者是说无能为力(这场案子的原本就已经被下来定义,说到底还是李雪莲个人原因)此时我非常佩服李雪莲,从小在乡下生活,也只是具有高中文凭,却能坚定信念,一路北上,还有她在与警察周旋时表现出的从容淡定,勇敢机智,都令我震撼。因为她的原因,从小到大的干部都被撤职,可她的冤屈还是未被洗刷。最后她在开人大期间年年北上,从未成功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