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斑马线散文栏目,提供与斑马线散文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斑马线

斑马线 斑马线散文 散文欣赏

  眼下,康体之风日盛。这不,一时兴起,也扔掉自行车,东施般地加入到步行者行列。一晃,一年多过去了,不觉体质有何补益,倒跟斑马线混了个脸熟。

  据说,这斑马线的始祖,源于古罗马庞贝人发明的跳石。那时的庞贝城,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但由于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致使交通堵塞,且事故频发。为此,他们思来想去,便把行人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即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方石--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如此这般,行人可踩着跳石,慢慢穿过马路。而驾车人行驶到此,须牵好马匹、放慢速度,刚好骑着跳石通过,否则,定会来个人仰马翻。别说,这一发明还真不错,顿时秩序井然,事故锐减。于是,各国城市纷纷效仿。一晃就是两千多年。随着汽车的出现,古老的跳石,显然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但再如何改进,人们似乎苦苦无解。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人才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因之像斑马的条纹被人们称之为斑马线)。这种横道线同样功能,却比跳石简便安全多了。因此,不但取而代之,而且风靡全球。

  不知道这玩意何时来到中国,也不知何时来到我们这座小城的。毋庸置疑的,它初来乍到,也有过“久藏深闺人未识”的窘境。

  远得不说,就说五年前吧,小小县城,即便最热闹街道的十字路口,也没多少车辆通过,这斑马线俨然成了一种摆设。行人走不走它,警察也懒得管你。有些走在上面的,也勾肩搭背、交头接耳,像逛公园似的。如今却不行了,车辆穿行不息,行人往来不止,再由着性子过马路,可就危险了。就说本人吧,开始步行时还很不习惯,望着呼啸而过的车辆,不免心生怯意。于是,先站在端头,左瞅瞅,右看看,见绿灯亮起便快速通过。既如此,还生怕那个二把刀司机斜刺里冲将过来,来个猝不及防。一次,为了赶时间,眼瞅着黄灯闪烁,也装起胆子,想急匆匆窜过去,却不料被比我还性急的小轿车阻停在道路中间,吓得再也不敢动弹,而驾车司机则摇下玻璃丢给我几句国骂……

  此时此刻,我还真怀念起自行车流行的时代。

  等来到步行道上,没性命之忧了,便开始反思起来。反思的结果是,这年月,自行车虽环保,但不如汽车跑得快;人再硬,也硬不过汽车。所以,为保险起见,还需把交警叔叔的话牢记心头,那就是,步行者也须“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有了这种思维,郁闷的心胸霎时平复了许多,哪个司机的叫骂声便扔进了风里。

  从此以后,多了些淡定,少了些浮躁。是的,人让着车,上班虽晚点了,但还有比自己早的;或许面临纪委查岗的风险,但总比少胳膊断腿的,或者搭上性命划算得多。

  这似乎有点扯远了,还是说斑马线。有时觉得,这简洁分明的斑马线着实让人敬佩。她外观冷峻,性格决绝。无论酷热严寒,风吹雨欺,都默默地坚守岗位,分分秒秒地告诫行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她与上方的红绿灯,就像天生的一对。虽然高低不同,职责各异,却能分工协作,步调一致。如果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话,一点也不为过。也许正是这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方构成了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红绿绿,走走停停,急急匆匆,忙忙活活。我在想,没有斑马线的日子,人们该咋过呢?

  但一次不经意地环顾,突然有一个惊人发现,怎么走在斑马线上的,多是饱经沧桑的老者,难道自己也进入耄耋之年了?这怎么可能呢?继而一想,不免洒脱一笑:早晚都要走的路,何必纠结。但话虽如此,仍有说不出的伤感。因为目睹他们的举止,虽有夕阳般的从容,但仍略显迟滞蹒跚;信心满满,亦透出力不从心。...

与斑马线散文相关的散文欣赏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