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内容专辑推荐:“最后一课读后感”,敬请浏览。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1】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课文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无奈割地。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语法课的情形。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的反映了法国陷区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线索作用。其次,小弗朗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这种写法,更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文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作者却选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男孩的视角,通过他的带着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的写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染。
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到:语言是国家的标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我们要学好我们的母语——汉语,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最后一课》虽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却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选择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这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使出浑身力气教完了最后一课。教室里每个人都恨不得一口气学完所有的法语,最后当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时,这两个字就不仅仅是写在黑板上,而是刻在了每一个法国人的心中。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化可以把被分离的人民团结到一起来。我们刚学的《别了,语文课》也告诉我们,作者虽然离开了中国,但是祖国的语言文化仍然留在他的心中,并且会继承下去。很多海外华人也教导子女继续学习中文。我作为一个中学生,有那么好的老师教导,那么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学好母语,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3】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现在他们回来了,每个人满腹经。这时,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我给你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都坐了下来。哲学家问:"我们后面的旷野里长着什么?""长满杂草啊!"哲学家说:"对,现在我想知道你们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都没有想到,最后一课是这么一个问题。他们都想到了方法,这时,哲学家站起来说:"可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读后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后感--石宇琪》。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杂草,而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坐了下来等哲学家,但哲学家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弟子们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去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忧,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