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最早被称为狷者的大概是介子推,因为他宁愿被烧死,也不愿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朱自清先生的一生,是狷者的一生,这是他的人格,也是他的家风。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朱自清是个什么样的人,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m.liuxue86.com)查看。
朱自清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自清先生(1898—1948)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学家。他原名朱自华,号秋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时改名自清,字佩弦。《韩非子·观行》中说:“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先生取“佩弦”,有自警之意。改名自清,同样是为了鞭策自己,他下定决心,在家境衰败、经济困难乃至被生活压得不能喘气的时候,也决不与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同流合污。
完整的人格
有些狷介之人,往往自命清高,不愿与朋友同事和睦相处,看不起别人。朱自清先生不是这样,他温厚、谦虚、质朴,对朋友、对同事、对晚辈、对青年包括对自己的学生,都有一种深挚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情。比如他同共产党人邓中夏相处,就表现了这样的品格。当时,朱自清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真诚地尊重这些追求共产主义真理的革命家,他写诗称赞他们,把他们比作“北河沿的路灯”:
他们怎样微弱!但却是我们唯一的慧眼!他们帮着我们了解自然,让我们看出前途坦坦。他们是好朋友,给我们希望和慰安。祝福你灯光们,愿你们永久而无限!
他还写了《赠A·S》和《送韩伯画往俄国》等诗,热烈地歌颂邓中夏等向俄国学习,“要建立红色的天国在地上”,“吹倒那不能摇撼的黄金的王宫”。在革命家面前,他表现出自己愧疚无比的心情:“你的血的热加倍地熏灼着,在灰泥里辗转的我,仿佛被焙炙着一般!”
他和朋友、同事、下属、学生的关系,都建立在自然的尊重与热情基础上,从不以名教授自居,正如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里所说的:“你总感觉到他在处处为你打算,有很多事,仿佛你自己还没有想到,他却早已替你安排好了。他对于任何人都毫无虚伪,他也不对任何人在表面上热情,然而他是充满了热情的,他的热情就包含在他温厚与谦恭里面。”作为闻一多先生的老同事老战友,朱自清一回到清华,就抱病整理《闻一多全集》。他收集遗文、编辑校订、拟订目录、撰写《序言》《后记》,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心血,在他的努力下,《闻一多全集》终于在他逝世前一个月出版。作为教书先生,他对治学与教书特别认真。师生们都说他大事认真,小事也认真,私事认真,公事更认真,他主持清华中文系工作十几年,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坚持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培养了许多人才,成为全国同行中的佼佼者。朱自清在最后的日子里,还向自己的学生借来《大众哲学》学习,和学生们一起扭秧歌,支持自己孩子在学校做学生工作等等。
1948年,朱自清快50岁了,他的身体被疾病折磨得痛楚不堪,但是他的思想感情却更加年轻了,他把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改成“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压在桌子上,作为对自己的勉励。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在其名著《苦难的历程》中,曾这样描述几位因追求理想、追求光明而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朱自清为追求心地光明,在磨难中既表现出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