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曾有一位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清官,他的名字与于成龙一样名闻天下,他就是张鹏翮。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张鹏翮是谁,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m.liuxue86.com)查看。
张鹏翮是谁
他任河东盐运使时,曾从山西运城去往河南郏县凭吊苏轼、苏辙墓,在二苏墓前赋诗两首,抒发自己对苏氏兄弟的敬仰之情。他手书的诗刻碑被人们称作护卫陵园的“仗剑侍卫”。
一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又号信阳子,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1670),张鹏翮考中进士,他先是在京城做官,一直做到礼部郎中。康熙十九年(1680),张鹏翮转往苏州任知府,不久又转任兖州知府。在兖州时,张鹏翮对过往积压的疑难案件进行了慎重处理,释放了十三位被冤枉的无辜百姓,当地民风为之一变。他下令禁止向百姓收取“火耗”,所谓“火耗”就是碎银子熔化重铸成银锭的折耗,这笔钱大多进入了官员的腰包,百姓苦不堪言。他还十分注重发展兖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任内不仅修葺学宫,还主持编纂了《兖州府志》等。离任时,兖州官民拦路哭留,可见他的政绩与受百姓爱戴的程度。
康熙年间,科场贿赂成风、舞弊严重,康熙对此深恶痛绝,而当时情况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文繁盛的江南。康熙打算派一位品行端正的官员出任江南学政革除弊端,张鹏翮素有清誉,于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张鹏翮受命担任江南学政。史载任学政期间,张鹏翮铁面无私,“矢志矢公”。当时有些考生手持京城权贵的亲笔推荐信,要求学政在科考时给以便利,这些人慑于张鹏翮的正气,在学政衙署前徘徊了很久,最终还是不敢将推荐信投给他。他秉公主持科考,选拔了许多有识之士,但没有一个是因为与他有私交而选上的。
因为张鹏翮履职尽责不避权贵,康熙年间的许多重大疑难案件,朝廷总是派他查办。康熙三十六年(1697),川陕总督吴赫遭人指控贪污贫民籽粒银。为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清朝允许民众向官府借种子,等荒地垦熟后向官府偿还“籽粒银”。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张鹏翮与刑部尚书傅腊塔奉命前去调查,由于此案颇为复杂,第一次调查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直到三年后开始的第二次调查才将事情真相查出。康熙对张鹏翮在陕西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赞扬张鹏翮在陕西“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
张鹏翮不仅是一位清官,还是一位水利专家。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鹏翮接替于成龙任河道总督,为治理黄河、淮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雍正三年(1725),张鹏翮逝世,谥文端。雍正赞誉他“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五年后,张鹏翮入祀贤良祠。
二
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月,时任河东盐运使的张鹏翮在完成运城城池重修工程后,赶赴郏县拜谒苏轼、苏辙兄弟墓冢。
苏轼谥号为文忠,这是他逝世后宋孝宗于乾道六年(1170)颁赐的。谥号不能随意取,而必须遵循有着悠久历史的谥法。虽然谥法对“忠”有特定的含义,但张鹏翮对“忠”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信阳子卓录》卷四《修己》中说:“忠臣必廉,而廉者必忠;奸臣必贪,而贪者必奸。”
在张鹏翮看来,忠与廉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苏轼才在张鹏翮的心中占有非同他人的分量。苏轼身处逆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