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范仲淹栏目,提供与范仲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

范仲淹 简历 生平简历

  你知道范仲淹的个人简介吗?仔细了解过他的一生吗?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

与范仲淹相关的名人简历

范仲淹个人简历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 范仲淹的故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想了解一下历史上的文学大家范仲淹吗?一起来看看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范仲淹个人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范仲淹个人简历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庆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

与范仲淹相关的名人简历

范仲淹一生为善

范仲淹一生为善 范仲淹政举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世人尊为“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一生心系苍生、大爱无疆,以仁者之心善行天下。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范仲淹一生为善,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m.liuxue86.com)查看。

  范仲淹一生为善

  范仲淹少年时学习非常勤奋,他昼夜不停地刻苦读书,疲乏的时候就用冷水浇脸保持清醒。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他的生活异常拮据,以至于“划粥断齑”,也就是每天煮一锅粥,等粥放凉坨到了一起,把粥划为四块,再采点野菜弄碎,撒上点盐和醋,早晚各吃两块粥配点野菜。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范仲淹懂得了民间疾苦,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他宦海沉浮近40年,为官处事只有一个原则:一切从是否利国利民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多次被贬官,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官在外时所写。1043年,在镇守边关4年、抵抗西夏之侵扰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受宋仁宗之命,他与富弼一起主持改革,这就是北宋初年的“庆历新政”。范仲淹日夜谋虑国家富强,考核官吏、删繁就简,北宋欣欣向荣。然而因为新政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遭到了强烈反对。新政仅实施一年多,皇帝即下诏废除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又一路被贬官。在经历人生这样的大起大落时,他依然不改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看淡功名的豁达心态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与良医都是济世救人的。他一生急危救困,善举无数。担任府学教授时,他经常用自己的薪俸救济家境贫寒的四方学子。在故乡苏州任知州时,范仲淹买下一块地准备建宅养老,当听说这是风水宝地时,他就改变了主意,在那块地上建了一所府学。他说:“我在这里安家,只我一家可以得富贵。建成学堂,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学子,都可以受到好风水的荫庇。”府学建成后,他又请了一些著名学者来讲学,影响遍及全国。有一年在商丘,他命次子范纯仁去苏州运五百斛麦子回来。纯仁当时还很年轻,船过丹阳,他偶遇父亲的老友石延年,得知石延年家中连丧三人,因无钱回乡安葬而滞留丹阳已经两个月,他就把麦子和船送给石延年。纯仁回家后向父亲汇报了石延年落难的事,范仲淹立刻说:“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送给他?”得知儿子这样做了之后,他连连称好。

  范仲淹父亲早逝,范氏一族并没有给予他们母子很好的照顾,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无着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导致范母死后不能葬入范家祖坟。但是范仲淹做官后并没有记恨族人,反而常常照顾族里的穷人。到老年时,他又创造性地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拿出全部的积蓄,在苏州附近购置1000余亩田产兴建“义庄”。有别于单纯用钱资助穷人,范氏义庄内有义田、义宅、义学,用义田的收入来维持义宅和义学。范仲淹还亲自定下了《义田规矩》,规定了义庄的经营方式和扶助标准,保证贫穷的族人能得温饱、受教育和完成婚丧嫁娶等事,并且规定乡里外姓贫苦人也能得到救济,宋人钱公辅曾作《义田记》记载此事。

  与对百姓的“泛爱众”相比的,是范仲淹对自己和家人的“吝啬”。很多年轻时经历过贫困的人,一旦发达后就容易骄奢淫逸,对子女更是娇宠无度,甚至为了子女贪污受贿。范仲淹则不然,他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且...

与范仲淹相关的实用资料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故事 名人故事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范仲淹断齑划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出国留学网的作文栏目。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推荐阅读:

  战争与和平作文汇总

  美国总统的幽默

  高贵的自由

  徐悲鸿赠“...

与范仲淹相关的名人故事

范仲淹的"三板斧"政策

范仲淹的"三板斧"政策 "三板斧"政策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整理的范仲淹的"三板斧"政策,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查看。

  范仲淹的"三板斧"政策

  北宋著名良吏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曾被王安石评为“一世之师”。然观其一生,亦无非寻常的“三板斧”而已,招数并不复杂,目下人人皆会,人人可会,不同之处唯在于,范仲淹不屈不挠地使了,且斧斧生猛,力道惊人。

  第一斧:划粥断齑,立志励志。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出身贫苦。由于母亲改嫁富裕的朱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但他少有志向,存“天下之忧”,所以读书非常刻苦。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常常有意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寄宿寺庙,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吃完继续读书,赢得了划粥断齑的美誉。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下真功夫营养灵魂,下硬功夫陶冶精神,心地纯洁澄明,高尚品德随身附体,就站得稳,走得正,干得好。范仲淹入仕之后的所作所为,莫不与注重磨炼身心有关。比如:他入仕以后,平日没有宾客登门,是不准上两样荤菜的。到了晚年,儿子准备为他修建大宅院,被他断然拒绝。有人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叫作“绿野堂”的园林,他照样不肯,并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晚年,他还谆谆教诫子弟要节俭,家书中这样提醒:“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秉真持正,不以妄心害真心,不当贪官、庸官、懒官、昏官,坚守廉洁从政、为国为民的精神家园,才干必会大放异彩。

  第二斧:死磕权贵,遏制歪风。范仲淹为官30余年,四次被贬,前三次都是因为敢于直谏说真话引起的。

  宋仁宗年幼时,刘太后“垂帘听政”。后来仁宗满了20岁,刘太后仍然不放权。对此,朝内大小官员都不敢吭声,独范仲淹站了出来,上奏折要求刘太后按祖制让位给仁宗。迷恋权力的刘太后看了折子大怒,立即下旨,把范仲淹贬到一个边远小县做通判。

  刘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城重新起用。此时,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范仲淹又开始跟吕夷简死磕,他经过深入调查,绘制了一幅《百官图》送给皇上,具体揭露了吕夷简安插亲信的种种罪行。不料吕夷简倚仗权势,恶毒反诬。最终,范仲淹未能把作恶多端的吕夷简扳倒,自己反而再次被贬,到睦州做了知州。

  他在京城做右司谏时,有一年江淮灾情严重,数路饥馑,朝廷派他视察灾情,安抚江淮,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淮数郡“开仓廪,赈乏绝”,并且把饥民吃的“乌昧草”带回京师,让仁宗皇帝及大臣们看,恳请皇帝和朝中大臣减盛宴、去奢华,节衣缩食,体恤灾民。

  范仲淹一生始终坚持正义立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在一首题为《灵鸟赋》的词中,抒述自己绝不退却的激愤心情,有两句话掷地有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思是说,他宁愿为正义呼声而死,绝不默默地苟且偷生。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

  第三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范仲淹最大的亮点,就在于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总要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出几桩惠及地方的事情来。

  早年在泰州做盐仓监官,无聊到极点,他曾写诗自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然而,他很快发现,这...

廉政:北宋名臣

廉政 北宋名臣 范仲淹 包拯

  本文《廉政:北宋名臣》由m.liuxue86.com出国留学网小编搜集整理,欢迎参考。

  廉政:北宋名臣

  读《宋史》中的范仲淹、包拯、赵抃、欧阳修传记,在为这些北宋名臣的品格和作为所感动的同时,也生发出一些感触。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潜心为民、清正廉洁、正道直行的情怀,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借鉴。

  潜心为民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其精华之一。要做到爱天下苍生、爱黎民百姓,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古时官场上的窥觊私利之辈,往往是通过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来中饱私囊,自然与“仁者”无涉。范仲淹等北宋名臣立身行事、从政为官,能以百姓和社稷利益为重,摒弃私情、秉公执政,正是以“仁者爱人”、忧国忧民为出发点的。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一乐、一先一后,道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以黎民百姓忧乐为己忧乐的“仁者”情怀。史载,范仲淹曾资助过许多贫困的文人或下属。他晚年时捐出自己的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资助族人尤其是穷苦人家。

  不仅如此,范仲淹的爱民行为还表现在他从政后,对庸官和贪渎者的疾恶如仇。比如,宋仁宗时期,官僚机构臃肿,州县官吏多有不称职者。范仲淹在推行吏治改革时,视各路官吏优劣,迁赏政绩卓著者,降黜贪渎和不称职者。当他“取诸路监司名册,将不称职者姓名一笔勾去”时,枢密使富弼在其侧云:“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言语中,折射出范仲淹心怀天下、为民兴利除弊的风范。

  范仲淹潜心为民,颇有政绩。他在邓州知州任满离去时,百姓沿途数里拦截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他在邠州、庆州任职时,颇得时人称颂。当地汉族、羌族百姓曾为他画像、立生祠,感念他;他去世时,“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包拯生前就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连孩童、妇女都熟悉他的名字。《宋史·包拯传》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为百姓所称颂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崇敬。

  赵抃与同时期的包拯齐名,也是小说、戏剧中清官廉吏形象的原型之一。史载,京师百姓称赵抃为“铁面御史”;他“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州)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他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可见其律己甚严、为民兴利。

  欧阳修在《乞出表》中说:“大仁博爱而无私,未尝违物。”他在滁州任上,对政务实行“宽简”(宽容和简化)的政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博取声誉,只求把事情办好,因而颇受百姓称道。这也是欧阳修从政的风格。有人读他的《醉翁亭记》,从他悠游山水、饮酒作乐的表现,以为他因受贬守滁,处于不问政事的状态。其实不然,欧阳修的“太守之乐”是在“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中,感受到百姓安居乐业和“与民同乐”的满足。

  在中国古代儒学传统中,“与民同乐”是士大夫追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和抱负。欧阳修的“太守之乐”所折射出的正是心系天下百姓。而赵抃每天晚上虔诚地向上天坦陈自己白天所作所为,亦是源自对社稷、百姓的敬畏。

民本观:范仲淹

民本观 范仲淹 廉政

  本文《民本观:范仲淹》由m.liuxue86.com出国留学网小编搜集整理,欢迎参考。

  民本观:范仲淹

  作为北宋文学家的范仲淹,文名盖过政声,最为人知的作品是《岳阳楼记》,最为人知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他作为北宋政治家从政经验丰富,不仅留下名垂千古的卓越政绩且执政理念深湛。范仲淹的从政史,历经真、仁两朝,初于真,著于仁,前后37年。在《范仲淹全集》中,有几篇赋,如同阐述执政理念的理论专著。其中,《用天下心为心赋》尤为彰显。一个古人的胸襟,政治与民心,权力与百姓,竟然如此哲理深蕴,真谛明晰,可谓句句格言,字字珠玑。有些话是抽象的,具有指导性;有些话是具象的,具有操作性;有些话借鉴了历史的镜鉴;有些话充满了辩证的思考。以上四个层次,即使角度不同,从总体上都体现了民本精神,可视为古代版的群众路线。

  先看第一层次。“达彼群情,侔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临”,“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极其精辟、极其凝练。这一思想特别是对“爱将众同,乐于人共”的强调,不仅体现了一贯的“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其思想不也是一切顺应人民意志,一切服务人民利益,与人民休戚相关,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同其爱憎么!我认为,范仲淹的这些论述,较之《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更接近我们今天的政治现实。从范仲淹的“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迩”,联想到《尚书·泰誓中》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见,在一些怀抱民本主义理念的古人看来,天意即民意。

  次看第二层次。范仲淹的“政必顺民”“礼皆从俗”,“爱将众同,乐于人共”,是总的精神,总的追求,这些具有现代政治因子的思想如何贯彻呢?他从实践与操作层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这让人想起邓小平“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这四条原则,而这被邓小平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基础上,“有疾苦必为之去,有灾害必为之防”,才能真正赢得民众真诚的信任与拥护。二是“彼惧烦苛,我则崇简易之道;彼患穷夭,我则修富寿之方”。这里的“彼”指民众,“我”指官方。范仲淹将民众的不满与担忧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贫穷,一为苛政。而这与二战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的两大自由仿佛有着相通之处。

  再看第三层次。汉继秦政,唐承隋祚,其开国君主及其同僚们,都戒慎戒惧,十分注重吸取前朝败亡的历史教训。北宋政权较为特殊,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四分五裂的烂摊子,但取得政权的方式却带有宫廷政变的性质。因此,范仲淹在谈到前代经验教训时,引证的例子比较遥远,“尧舜则舍己从人,同底与道;桀纣则以人从欲,自绝于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尧舜与桀纣是两极对立的文化符号,前者是圣君、爱民、善治的代表,后者是暴君、虐民、恶政的代表。范仲淹认为:前者的特征是“舍己从人”,即约束统治集团的欲望服从民众利益;后者的特征是“以人从欲”,即牺牲民众利益满足统治集团的欲望。而这正是范仲淹提供给我们的两面镜子。

  最后看第四层次。在中国漫长的皇权社会中,“以一人治天下,以天下奉一人”,似乎天经地义,以致产生了流传千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言。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范...

范仲淹:倡导大善

范仲淹 倡导大善 执政为善

  本文《范仲淹:倡导大善》由m.liuxue86.com出国留学网小编搜集整理,欢迎参考。

  范仲淹:倡导大善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世人尊为“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一生心系苍生、大爱无疆,以仁者之心善行天下。

  范仲淹少年时学习非常勤奋,他昼夜不停地刻苦读书,疲乏的时候就用冷水浇脸保持清醒。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他的生活异常拮据,以至于“划粥断齑”,也就是每天煮一锅粥,等粥放凉坨到了一起,把粥划为四块,再采点野菜弄碎,撒上点盐和醋,早晚各吃两块粥配点野菜。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范仲淹懂得了民间疾苦,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他宦海沉浮近40年,为官处事只有一个原则:一切从是否利国利民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多次被贬官,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官在外时所写。1043年,在镇守边关4年、抵抗西夏之侵扰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受宋仁宗之命,他与富弼一起主持改革,这就是北宋初年的“庆历新政”。范仲淹日夜谋虑国家富强,考核官吏、删繁就简,北宋欣欣向荣。然而因为新政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遭到了强烈反对。新政仅实施一年多,皇帝即下诏废除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又一路被贬官。在经历人生这样的大起大落时,他依然不改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看淡功名的豁达心态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与良医都是济世救人的。他一生急危救困,善举无数。担任府学教授时,他经常用自己的薪俸救济家境贫寒的四方学子。在故乡苏州任知州时,范仲淹买下一块地准备建宅养老,当听说这是风水宝地时,他就改变了主意,在那块地上建了一所府学。他说:“我在这里安家,只我一家可以得富贵。建成学堂,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学子,都可以受到好风水的荫庇。”府学建成后,他又请了一些著名学者来讲学,影响遍及全国。有一年在商丘,他命次子范纯仁去苏州运五百斛麦子回来。纯仁当时还很年轻,船过丹阳,他偶遇父亲的老友石延年,得知石延年家中连丧三人,因无钱回乡安葬而滞留丹阳已经两个月,他就把麦子和船送给石延年。纯仁回家后向父亲汇报了石延年落难的事,范仲淹立刻说:“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送给他?”得知儿子这样做了之后,他连连称好。

  范仲淹父亲早逝,范氏一族并没有给予他们母子很好的照顾,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无着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导致范母死后不能葬入范家祖坟。但是范仲淹做官后并没有记恨族人,反而常常照顾族里的穷人。到老年时,他又创造性地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拿出全部的积蓄,在苏州附近购置1000余亩田产兴建“义庄”。有别于单纯用钱资助穷人,范氏义庄内有义田、义宅、义学,用义田的收入来维持义宅和义学。范仲淹还亲自定下了《义田规矩》,规定了义庄的经营方式和扶助标准,保证贫穷的族人能得温饱、受教育和完成婚丧嫁娶等事,并且规定乡里外姓贫苦人也能得到救济,宋人钱公辅曾作《义田记》记载此事。

  与对百姓的“泛爱众”相比的,是范仲淹对自己和家人的“吝啬”。很多年轻时经历过贫困的人,一旦发达后就容易骄奢淫逸,对子女更是娇宠无度,甚至为了子女贪污受贿。范仲淹则不然,他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且要求子女们都要...

2014中考语文复习计划: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考语文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的灌输作用并不大,应当以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为主,主要在于积累和感悟。总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充实语言材料的积累。更多有关2014中考语文的信息可登录出国留学网语文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




2014中考各科目复习资料汇总
语文:阅读 诗歌 名句 综合 作文:素材 范文 技巧 中考范文 数学:填空 压轴 模拟 解题
英语:单选 阅读 易错 综合

小学五年级作文500字:读《范仲淹》有感

有感 小学五年级 500字
作文标题: 读《范仲淹》有感
关 键 词: 有感 小学五年级 500字
字    数: 5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小学五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作文网(m.zw.liuxue86.com)将为您的作文作业全新服务,希望您能给我们更多的宝贵意见。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五年级500字的作文,题目为:《读《范仲淹》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中海康城小学 朱彦融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句可反映范仲淹对学习的态度.今天伴着清风我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寒冬苦读时油然而生的一种敬佩之情我的心仿佛是微波荡漾波浪时而高时而低.
在文中主要讲了范仲淹十年苦读书最后成了宰相的事情.赞扬了范仲淹读书不怕困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佩之情.


"范仲淹读书是有计划的每天读多少也不完成计划决不休息."人家都说"坚持就是胜利".范仲淹不管环境与天气如何一定要把计划读的页数读完他对自己负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暑假的一天张老师要求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那天去参加同学的生日7:00才回来我望着作业许久才慢慢吞吞地拿起字帖练了起来……作业就只有一本了就是读书笔记."现在已经八点了出去玩会儿吧!读书笔记明天再写也不迟!"说着说着我就穿好鞋了.可刚出门没几步我就犹豫了:"明天岂不是写得更多 "眼前仿佛有两个"我"第一个"我"让我写完再去玩第二个"我"让我先出去玩他俩还在争吵着.不到5分钟就转身对妈妈笑了笑:"明天要提醒我写读书笔记!"我竟不知就在我关门的那一刻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却高兴地出去玩了.
啊!我真不如他!我这个等待光明的暗者希望范仲淹寒冬苦读的精神给我带来巨大的启迪波浪有在我心中腾起又是一个大浪撞击在我心岸的礁石上……
寒冬苦读


...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