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范仲淹一生为善栏目,提供与范仲淹一生为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范仲淹一生为善

范仲淹一生为善 范仲淹政举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世人尊为“范文正公”,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一生心系苍生、大爱无疆,以仁者之心善行天下。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范仲淹一生为善,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m.liuxue86.com)查看。

  范仲淹一生为善

  范仲淹少年时学习非常勤奋,他昼夜不停地刻苦读书,疲乏的时候就用冷水浇脸保持清醒。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他的生活异常拮据,以至于“划粥断齑”,也就是每天煮一锅粥,等粥放凉坨到了一起,把粥划为四块,再采点野菜弄碎,撒上点盐和醋,早晚各吃两块粥配点野菜。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范仲淹懂得了民间疾苦,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

  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踏上仕途。他宦海沉浮近40年,为官处事只有一个原则:一切从是否利国利民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而多次被贬官,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就是他被贬官在外时所写。1043年,在镇守边关4年、抵抗西夏之侵扰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受宋仁宗之命,他与富弼一起主持改革,这就是北宋初年的“庆历新政”。范仲淹日夜谋虑国家富强,考核官吏、删繁就简,北宋欣欣向荣。然而因为新政限制了官僚地主特权,遭到了强烈反对。新政仅实施一年多,皇帝即下诏废除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又一路被贬官。在经历人生这样的大起大落时,他依然不改初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看淡功名的豁达心态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为良相与良医都是济世救人的。他一生急危救困,善举无数。担任府学教授时,他经常用自己的薪俸救济家境贫寒的四方学子。在故乡苏州任知州时,范仲淹买下一块地准备建宅养老,当听说这是风水宝地时,他就改变了主意,在那块地上建了一所府学。他说:“我在这里安家,只我一家可以得富贵。建成学堂,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学子,都可以受到好风水的荫庇。”府学建成后,他又请了一些著名学者来讲学,影响遍及全国。有一年在商丘,他命次子范纯仁去苏州运五百斛麦子回来。纯仁当时还很年轻,船过丹阳,他偶遇父亲的老友石延年,得知石延年家中连丧三人,因无钱回乡安葬而滞留丹阳已经两个月,他就把麦子和船送给石延年。纯仁回家后向父亲汇报了石延年落难的事,范仲淹立刻说:“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送给他?”得知儿子这样做了之后,他连连称好。

  范仲淹父亲早逝,范氏一族并没有给予他们母子很好的照顾,他的母亲因为生活无着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导致范母死后不能葬入范家祖坟。但是范仲淹做官后并没有记恨族人,反而常常照顾族里的穷人。到老年时,他又创造性地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拿出全部的积蓄,在苏州附近购置1000余亩田产兴建“义庄”。有别于单纯用钱资助穷人,范氏义庄内有义田、义宅、义学,用义田的收入来维持义宅和义学。范仲淹还亲自定下了《义田规矩》,规定了义庄的经营方式和扶助标准,保证贫穷的族人能得温饱、受教育和完成婚丧嫁娶等事,并且规定乡里外姓贫苦人也能得到救济,宋人钱公辅曾作《义田记》记载此事。

  与对百姓的“泛爱众”相比的,是范仲淹对自己和家人的“吝啬”。很多年轻时经历过贫困的人,一旦发达后就容易骄奢淫逸,对子女更是娇宠无度,甚至为了子女贪污受贿。范仲淹则不然,他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并且...

与范仲淹一生为善相关的实用资料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