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落选院士栏目,提供与落选院士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饶毅为落选院士鸣不平 称海归不搞关系致淘汰

院士 中国 科学院
《饶毅为落选院士鸣不平 称海归不搞关系致淘汰》由12月11日报道。

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

费解“逆淘汰”

“施一公下一轮必定会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自己首轮评审便被淘汰后,曾力挺施一公。

两人同为“海归”,掌舵北大清华,在此次院士选举中呼声颇高,却双双铩羽而归。

昨晚在博文中,饶毅直截了当地指出,其所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选举结果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

谈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选,他总结认为,当前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海龟”遭打压?

自己首轮被“刷”时,饶毅认为并非学术原因,而是“不会搞关系”。昨晚他却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不良文化,认为院士评选出现“逆淘汰”,原因非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而是“斥才”“惧才”“拒才”文化。

言及亲身经历,他表示同龄科学家中,此前原本关系不错的,不少却在他回国后“变脸”。为什么“海龟”遭遇挑剔?有没有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他提出疑问。

施一公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他看来,国内太注重外表,注重头衔。

“年轻”是双刃剑

饶毅此前提到一个现象,在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这让中国较好的科研人员,较早结束了科学活跃期。

中国两院院士在年轻化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早面临诸多“诱惑”。于是,工程院连续几年给新院士及所在部门和单位写信,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

宣布不再参选院士的饶毅,尚在海外时曾写信建议将当时的“学部委员”改成“院士”,以更尊重科学家,如今又建议将“院士”改回“学部委员”,使学术荣誉回归学界内部。

如今,他正践行着今年8月底下的“战书”,欲与当选院士十年后比高低。

...

与落选院士相关的新闻资讯

北大海归院长落选中科院院士,方舟子称“很滑稽”

北大海归院长 落选院士
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公布。同日,一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再度引发公众对院士话题的热议。博客作者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过,但在中国科学院17日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

  一位在美国学界颇负盛名、回国前就已成就斐然、海内外知名的神经科学家,竟然在中国科学院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落选,这一幕,不仅让和其共誉“双子星”、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的施一公“不理解”,就连中国“科技打假第一人”的方舟子都大呼“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可是,这“滑稽”是如何形成的,众网友纷纷猜测与其此前对教育、科技问题直言不讳的批评有关。不过,在笔者看来,恐怕更该遭受追问的,是不合理的、关起门来操作的院士评选机制。

  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在失范的资源配置早就成为我国学术生态中“寻常一景”的当下,如果不认识“老院士”,如果自己只搞学术,不懂巴结打点、拉票助选,而增选的各个环节又完全被排斥于公众监督之外,想端上院士这个“铁饭碗”,可能吗?假如你再是个“身上带刺”、不招“评委”们待见的人,结果又会如何?

  正因如此,此次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落选才饱受公众质疑,因为纵观整个流程,中科院院士推荐环节公众知之甚少,投票过程又是“悄悄干活”。末了选举揭晓,才给个走形式的、格式化的、简单的名单。加上其个性“坦荡”、“说话得罪不少人”,还发文“直指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的弊端”等这些细节披露,难免叫人浮想联翩,不自主地跟他的“大嘴巴”、“过于写实”、“得罪人”挂钩。

  海归院长的“落选”警醒院士评选“公开”。要消弭对饶毅“合理排斥”的嫌疑,还原院士的尊严和权威,重塑科学界公信力,只有让评选过程公开透明,并把投票表决的环节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让公众信服地看看名单是怎么“出炉”的,饶毅又是如何“出局”的?

饶毅解释永不参选院士:会让这体系的风气有所收敛

饶毅是目前国内生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2007年,45岁的饶毅放弃了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职位回到中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的回归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饶毅也以大胆敢言而著称,回国前就曾对中国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弊病直言不讳,回国后,更多次在国内媒体发表文章痛陈此中沉疴。8月15日,饶毅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的文章,呼吁“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

饶毅为何做出不再候选的决定?他是怎样看待中科院院士这个头衔的?...

与落选院士相关的社会聚焦

高端海归落选院士引热议饶毅:从此不再参评院士

院士 中国 科学界
出国留学网[liuxue86.com]为留学生全程报道海外留学相关新闻:《高端海归落选院士引热议饶毅:从此不再参评院士》08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一只鞋子掉下来了。今天清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发布:饶毅出局。

没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紧接着落地,饶毅宣布,从此不再参选院士。

两只鞋子立时引发了公众无数关注。

这或许是一种揶揄。

3天前,饶毅撰写长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学界职称。

今天,他自己的晋升戛然而止:止步于院士第一轮评审。

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在媒体公布,各学部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

出乎很多人意料,此前呼声极高的饶毅教授没有出现在这一名单中。也有人认为这在情理之中:饶毅大胆敢言的声誉早已远播到科学界以外。

这一消息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挂出不到1个小时,饶毅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予以回应,标题直截了当:“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中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大楼,中国青年报记者见到了“漩涡”中的饶毅。

饶毅证实了科学网博客的内容。

这篇不长的博文中,充溢着自信和坚持。

博文简介了参选原因,“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表达了的尊重和感谢后,博文给出了一个决绝的声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科学网显示,饶毅的这篇博文,已跻身科学网博文月排行首位。截至记者发稿时,有25784次阅读,文后的实名评论长达27页。

博文挂出不到一小时,科学网上有人撰文《为饶毅院士说事》,有人分析《饶毅院士为何出局?》。有趣的是,一天前,就有人精准判定《饶毅当不了中国院士!》。

饶毅认为,“公开说明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评选一直广受关注,没有通过评审而发表声明的,饶毅似乎是第一个。

对于为什么之前没有拒绝参选、此刻发博文是否是制造噱头的质疑,饶毅说,“我觉得应该接受被提名推荐,因为如果你看我1996年起介绍了多个中国科学家,就知道我认为科学院传统上有很好的起源,后来也有很好的人,所以,即使有些问题,后人应该参与才能从内部改善。科学院院士荣誉对行政权力,是一个平衡,体系还会较长时间存在,虽然有些方面应该有所改变。同理,我不参加后,其他人还应该参加,用这种方式表态的只需一人就行。”

最终的结果,饶毅早有预料。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第一次名单公布时,饶毅就已写好了这篇博客文章。而令外界意外的结局似乎也有迹象可寻。

最近半个月里,饶毅发表了大量博客文章,笔触所及,有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也有两岸的科学合作,而最令人瞩目的文章出现在3天前。

饶毅...

与落选院士相关的社会聚焦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