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寻找好文章吗看看“觉醒年代观后感”吧,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很多优秀电影,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完完整整将我们内心的情绪调动起来。观后感就是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观后感不应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而应该重在描写“感”的内容。从哪方面开始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比较好呢?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倘若没有那些革命烈士流血流汗,哪有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倘若没有那些知识分子,哪有我们今日的科学成就?倘若没有那些思想家,哪来我们的新中国?
《细说觉醒年代》是电视剧《觉醒年代》的配套读物,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献礼之作。本书围绕《觉醒年代》重点解读和还原了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重点记录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大历史画卷的时代背景、详细进程和伟大意义。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令我难忘的情节,黄侃和胡适关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话。黄侃是“老派”辩护文言文,胡适是“新派”推广白话文。其实两种语言都各有好处,文言文删繁就简、朴实无华,但事实难懂。白话文生动优美,形象,易懂,文言文难以企及。其实说白话文或文言文也只是一种形式问题,它更深的一层意思是想用白话文去唤醒当时的中国人的沉睡的意识,让中国人彻底摆脱那个封建社会,为当时的中国人找到一条更好的出路。
清末的中华大地,场面十分混乱,一会袁世凯当皇帝,一会张勋复辟。当时的老百姓也十分懵懂,清朝政府来了戴上辫子,清朝政府走了摘下辫子。虽说当时在改朝换代,虽然有那些思想先进的人在帮中国找更好的出路,但是也有那些思想陈旧,想让中国继续走回那条老路的人在。就拿“老派”代表人物辜鸿铭来说,他学识渊博,精通九国语言,可惜思想陈旧。再比如北大的“三只兔子”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他们虽然思想先进,但是学识远不如辜鸿铭。双方就当时的中国到底该走哪条路争论不休。
这本书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了一个觉醒的年代,中国众多先辈、知识分子以国为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的爱国之情绝不仅仅空喊几句口号,而是创刊杂志,以笔为戎;他们的爱国之情犹如滔滔江河奔腾不息,每时每刻都在找寻国家的出路。如今的我们正继承这爱国热情,认真读书,认真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追求快乐,追求卓越。我们是“强起来”的一辈,我们就是《觉醒年代》最好的后续!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80后、90后”党员已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的这一结果,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生机和永葆青春的活力,党的肌体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党的生力军持续壮大发展,党的事业永远朝气蓬勃。
100年前,一批有志青年汇集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也是一次年轻人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最年长的不过4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此后改变整个中国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样一些年轻人成立起来的。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青春的政党。正如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言,是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从那时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中,总是集合了了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献出生命的2000多万烈士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刘胡兰、董存瑞……无数年轻人为伟大事业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