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高二历史选修1教案栏目,提供与高二历史选修1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汇总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汇总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与高二历史选修1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进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过渡...

与高二历史选修1教案相关的高中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明治维新》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明治维新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明治维新》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历史知识: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图与照片,让学生感受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让学生自然产生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贫穷与落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组织学生逐条讨论明治维新的内容,分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巩固教学重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治维新使日本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是日本继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较为集中地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时明治维新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述日本历史上有两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问学生古代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近代关乎日本命运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维新,以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幕府与幕府统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下文知识的理解。

  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在地图上确认的位置。提问:哪些人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哪些人反对幕府统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统治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认清日本国内形势。

  3,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二段,提问:有哪些国家相继侵略日本?结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日本面临的外部环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这也是幕府统治面临的又一危机。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日本内忧外患,改革势在必行。

  4.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一下兰学到代表人物(绪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实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国强兵等)指出思想准备对维新运动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二)武装倒幕

  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未做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的统治是明治维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维新

  1.先向学生说明明治维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领导的至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军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本部分内容,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学生阅毕,分别由每组的代表回答一个方面的改革的内容,评出最佳的组别和学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项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的后果》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改革的后果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的后果》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识记扩张的原因、情况和后果。

  2、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失败:识记导致失败的内外因素。

  3、改革的影响和意义:识记性质、影响和意义。

  4、理解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掌握和理解专制性与扩张性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法,简要归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将扩张、失败与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说明改革的本质特征。

  3、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材料,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对阿里改革的是非得失发表自己的看法,用阅读和讨论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的结果,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的结论。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任何的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4、通过对埃及反侵略史实的学习,理解殖民侵略的残暴性、殖民主义的罪恶和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初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采用叙述法: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 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

  一、穆罕默德 阿里的对外扩张:

  1、时间:1811~1841年(约30年)

  2、阶段与特征:(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

  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3、具体表现:

  方位 时间 对.象 背景或起因 结果或影响 东方 1811年 阿拉伯半岛 半岛阿拉伯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沙特家族在半岛的兴起 历经17年艰苦战斗,阿拉伯半岛成为埃及的属地 南方 1820年 苏丹 以侵占苏丹来弥补...

高中历史选修1《雅典城邦的兴起》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雅典城邦的兴起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1《雅典城邦的兴起》教案,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高中历史选修1《雅典城邦的兴起》教案【一】

  教学目标

  识记:

  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

  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

  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理解与运用:

  1、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2、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2、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第3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

  ★回顾必修一内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改革公民大会; 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了解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 中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9世纪) 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发展简史:

  (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

  (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

  形成城邦国家,雅典( Athens )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腊古典时代(BC.5—BC.4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时期(BC443—429年)

  雅典民主走向成熟,前期是希腊城邦鼎盛时期,随后走向衰败,最终被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征服。

  ...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改革迫在眉睫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改革迫在眉睫》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

  (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科导言给同学们展示了北魏武士的风姿,北魏:南北朝时期曾经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由鲜卑族所建立。从这幅陶俑上,我们可以想象北魏士兵在战场杀敌时的情景,正是靠这些士兵,北魏才能一度统一黄河流域。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各种制度有许多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这一点北魏最高统治者也深知,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成效最明显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与山西、内蒙;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

  ①背景: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北魏建立: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拔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

  【合作探究】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3)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4)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5)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

  (2)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联系的;

  (3)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通过对北魏孝文帝历史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正确历史观评价历史任务的能力;

  (2)查找有关孝文帝资料:认识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还应看到其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2)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3)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的两幅佛像图片。

  师:通过这些图片,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北魏佛教文化的兴盛。

  生2:北魏石窟艺术的发展。

  生3:孝文帝改革前后佛像的迥异。……

  师: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共同的特征是: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呈微笑之意,肩宽胸挺,躯肢浑厚健壮,神态温静具有伟丈夫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生2: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

  师:对,从上面两幅佛像造型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么,除了服饰变化外,孝文帝的改革还引起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影响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高中历史选修1《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特点:崛起为东方强国,开始实现“富国强兵”。

  ②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废除不平等条约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对朝鲜的侵略;对台湾的侵略。

  2.能力目标:

  ①日本为什么能崛起为东方强国以及踏上对外扩张之路与明治维新之间的关系。

  ②探究近代日本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对日本和亚洲各国产生的影响。

  ③通过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讲日本的1889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比较。并且通过日本崛起的原因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崛起的一面历史的镜子以达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1889年日本宪法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②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对外侵略扩张是近代日本一项长期的国策,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难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学案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海内外人士热议中国改革开放30年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66万亿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1978年前,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完整的汽车工业,但现在,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已近千万辆。”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感慨,“这个速度,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根本无法想象。”

  教师:就在中国现代化取得成就的过程中,不时会传出欧美国家发出的“中国威胁论”的叫嚣。

  那么中国在崛起后将以怎样的面貌融入世界呢?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一些智慧吧!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那么,日本是以怎样的面目走向世界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提问:明治政府为什么要制订宪法?学生思考后回答:明治维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面对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日本...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