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书名是文学历史上一部耀眼的著作,由{作者人名}撰写的。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以下内容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特地整理的“1921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921的读后感 篇1
7月11日,在家委会的精心准备下,我们观看了红色电影《1921》。
随着陈独秀先生低沉有力又饱含对祖国未来希望的一句“军阀要我死,我要中国生!”电影拉开了帷幕。
虽然爱国志士们努力反击着白色恐怖,但是中国生的希望似乎仍很渺茫,李达组织救国团抵制日货,成堆成堆烧掉日本人制造的东西时,划着火柴的他突然发现火柴也是日本人制造的“中国人难道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了吗?”这句话如一把利刃扎在,每一位爱国志士的心上,也扎在了我们的心上。是窝囊,是憋屈,是透不过气。前途是黑暗和迷茫的,但他们仍未放弃拯救自己的国家。
13位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们,一同来到了上海,在1912年7月23日组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李大钊与陈独秀先生的帮助下,这批青年扛起了救国的重任。
李达不顾生命危险,重返印刷厂,只为将百姓二字换为人民;陈独秀为了向孙中山讨要教学经费,创办新学,与孙中山的得力大将陈炯明吵了起来……这些革命者们的付出,使得中国在慢慢改变。
当毛泽东被挡在法国使馆门外时,他看着院里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放着光的眼中也满是对未来的期望。他在街头奔跑的样子,就像带领着中国奔向美好的未来的样子。那时28岁的他,是否知道未来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站起来了,是否知道百年之后仍有人尊敬着自己?或许不知道吧,在白色恐怖下他和所有革命者一样没有丝毫的退缩,冒着随时牺牲的危险为我们创造了现在的生活。
影片的最后是李大钊被处以绞刑,陈独秀第三次入狱,何叔衡面对敌人跳崖自杀,王尽美病故,邓恩铭遭受酷刑后英勇就义,陈潭秋被军阀杀害,李汉俊在“一大”会场被密探发现,为了掩护他人撤离,惨遭杀害……这些烈士们的牺牲才铸就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才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今的中国已是国富民强。如先辈们所愿,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火种,更将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现在轮到我们接过这份责任,我相信,我们必将让祖国繁荣富强。吾辈当自强!
1921的读后感 篇2
历史只是一个过往,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历史的选择太多,远到尧舜禹,近到当今人才的选拔。都是历史选择的每一份诠释,成王败寇,历史的选择扑朔迷离。我最喜欢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历史的选择,冬季的东南风少之又少,却是周瑜大败曹操的必备条件,或许冥冥之中有一个选择、有一个定点。人生太长,一世之间有千千万万不计其数的选择。人类之所以平凡是因为我们总是做错事,常常会后悔。而历史就象万道选择题,它只给你一次机会,破败的满清贵族选择陷人民于水火,使人们颠婆琉璃不得温饱,这是历史的错误。而党是旧社会一道新生的光芒, 她伟大,她带给人们希望,所以历史选择了她,她开始行动。
于是,在百年黑暗历史中衍生这样一个党派:她点燃残破中华民族的希望,她在万恶的旧社会里照亮前途的光明,她就是我们共产党——我们永远的母亲。历史为她营造了一个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