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下元节是什么节日栏目,提供与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下元节是什么节

下元节是什么节 下元节

  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大家对这个节日知之甚少,今天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解答:下元节是什么节,欢迎阅读。

  下元节是什么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下元节与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合成“三元节”。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下元节的由来

  下元节的由来与道教有关。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

  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的习俗

  (1)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2)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

...

与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相关的节假日资讯

下元节是什么意思

下元节是什么意思

  下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三元节”之一,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大家知道下元节是什么意思吗?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解答,欢迎阅读。

  

  下元节是什么意思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下元节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传水官大帝禹会在这天下凡为民解厄。在下元节这天,人们准备会祭祀水官大帝,因此,下元节也叫“消灾日”。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这也就是下元节是什么意思,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除了是道教节日之外,下元节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下元节的时代意义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这种生命的体验,并不能只用“愚昧无知”“宗教盲从”来概括甚至打压。

  下元节在当今时代,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么它就有望得到复兴。

  

  下元节吃什么

  (liuxue86.com)人类在长期的、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立的、特殊的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仲秋节吃月饼等等,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共同心态.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对节日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大约就是目前现存的北京小吃“豆沙包子”。如今,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下元节民族服饰习俗

  下元节是一个严肃庄重的民族节日,庄重和内敛是节日的基调。此时所穿的节日汉服,应该适应这种节日氛围。大红大绿、过于喜庆、过于活泼的汉服都是不合适的。综合考虑,我们建议,下元节,男子可以穿色调庄重、低沉的深衣常服,在拜祭时可以着玄...

与下元节是什么节日相关的节假日资讯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下元节的来历 关于下元节的来历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下元节是中国古老的一个节日,和其他节日一样,下元节也有自己的风俗,那么你对这个节日有多少了解呢?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下元节的来历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十月十五就被称作下元节。

  下元节在古书记载上有着丰富的说法,根据《中华风俗志》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享祭祖先,这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在这个时候人们会进行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同时,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

  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着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下元节吃什么食物

  我们就以首都北京来说,在下元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俗话说:“五谷主偶像”米果。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说到潮汕地...

下元节吃什么

下元节吃什么 下元节

  下元节是“三元节”之一,在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历史由来已久,下元节吃什么好呢?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解答,欢迎阅读。

  下元节吃什么

  ★北京下元节吃什么——豆泥骨朵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客家下元节吃什么

  客家的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虽有敬祀,但不如上元节(元宵)和中元节(鬼节)热闹。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芋子包

  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据主人饮食爱好不同而不同,较适合作馅料的有牛肉、猪肉、冬笋、莴笋、芹菜、蒜叶、大白菜等。

  ★麻腐包子

  人们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

  ★糍粑

  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liuxue86.com尝一口更是口感味鲜,细滑沁甜,米香而不腻,好吃好吃。

  ★“五谷主偶像”米果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缀以豆、麦的人形状,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

  “尖担”状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开水揉搓成皮的,不过要将皮捏成圆饼形,且要包上适量的馅料,再将圆饼形的皮对折成为半圆形,并在其边缘抹上水,用手指将半圆的边缘捏紧,使其粘贴后,才可在中间处捏下去,捏成像“尖担”一样的形状。

  “粟穗”状既可用米粉加开水,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黄豆,或花生米、乌豆及盐等佐料,搓捏成柔块,再做成谷穗状;也可用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状,再在其上面缀以煮熟的上述豆类。这些与其它年节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延伸阅读:下元节诗词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陆游(宋)<...

花炮节是什么节日?

花炮节是什么节日 花炮节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知识,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查看。

  花炮节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传说很早以前有个侗家姑娘在河边打死了水蛇,救了一条小花鱼。一天,姑娘到河边洗衣,看到龙王的女儿在水面上向天空撒花玩耍,并上前感谢姑娘的救命之恩。从此龙王的女儿常来人间娱乐,龙王知道后将她关了起来。侗家人便聚在江边撒花以怀念龙女。久而久之,演变成花炮节。

  三月三日龙胜县城,山道花香鸟语,姑娘小伙笑上眉梢,货郎担一路唱着歌,憧憬着今天的收获。镇上震天价响的鞭炮声,唢呐高奏、锣鼓齐鸣,金童玉女、飘髯长者和神采飞扬的人群,簇拥着三个流光溢彩的花炮盒和烧猪、红蛋、糯米酒等奖品。

  姑娘的银项圈、银耳环、银头簪,节日盛装的花边彩丝,展示着姑娘甜美的心愿,后生哥纷纷向姑娘们赠送糖果,哪个姑娘得糖果最多,她就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姑娘,这将使她永生难忘。 花炮分为头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圈也被高高抛起。当铁圈落地时,人们便按传统比赛规则奔跑冲撞、争抢铁圈,场面异常火暴刺激,被称为“东方的橄榄球”。

  花炮节主要内容是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炮口放一直径四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先恐后去抢。场上允许挤、抢、护、拦、传,但不能有伤人动作。

  能够将铁环送上主席台一方为胜。花炮一般一场三炮,也有五炮或更多的。老人们认为一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人丁兴旺。所以每一炮双方都会拼命夺抢。花炮节是侗乡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到节期,方圆几十里的各族群众都来参加,任何村寨都可以组织抢炮队。抢花炮据说有数百年历史了。

...

尝新节是什么节日

尝新节是什么节日 尝新节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民族知识,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查看。

  尝新节是什么节日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些都是经过一系列的岁月所沉淀下来的规矩。它不仅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形成轨迹,也是作为一个民族向外展示最好的方式。去了解下尝新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尝新节的习俗有哪些吧。

  尝新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每年夏历六七月间新谷登场时择日举行。节前,主妇们到田间摘新谷,舂出喷香的白米。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

  尝新节是什么时候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尝新节的习俗有哪些

  尝新节祭毕,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节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今日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仡佬村寨吃新节最为隆重。

  尝新节的意义

  畲族的稻文化,还是我们了解潮汕饮食文化甚至潮人奥秘的钥匙。历史地看,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而已,实际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首先会影响到人的躯体,进而影响到人的精神。

  中国自汉代就有“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的说法,说明古人已注意到人与食物的关系。当代美国的人类学家帕里也曾经指出:“人就是所摄取食物的产品,不仅其肉体是由所摄取的食物构成,就连其精神世界也受食物的影响。”潮汕的饮食文化,首先是在畲族稻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而潮人的饮食习惯,也决定了潮汕人的身材体质和勤劳精明等特点。

  对于稻文化,还需要一种更广义的理解:它只是泛指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文化。历史上畲田所种的不但有旱稻和水稻之分,还有豆、麦、黍、稷、芋、竹、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明清以后,番薯和玉米又开始成为新的主要作物。很多著名的潮菜小食,比如笋粿、萝卜糕、乒乓粿、番薯粥等,都与这些作物有关。

...

日本男儿节是什么节日

日本男儿节 日本男儿节传统 鲤鱼节
日本男儿节是什么节日

  日本男儿节是什么节日呢?男儿节有什么传统吗?跟着出国留学网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男儿节介绍

  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五月五,五月五是属于男孩子们的节日,又称“男儿节”或“鲤鱼节”,因为在这一天,只要家中有男孩子的家庭都会用纸或布做成色彩鲜艳的长条状鲤鱼旗串在竹竿上,挂于屋顶随风飘扬,家里有好几个男孩的,几条彩色的大鲤鱼在屋顶排成队伍,随着风向在空中飞舞,色彩绚丽,景象威武。

  日本是世界上庆祝儿童节次数最多的国家,但他们不过国际的“六一”儿童节,而只过完全属于日本传统的节日。在日本一年要庆祝三次儿童节,并且以男孩女孩分开庆祝,内容方式都充满日本风情。三月三女儿节,女孩子家庭会摆放各种女子人偶,小女孩们身着艳丽的和服在家中受到祝福与珍视。五月五日男儿节,从这一天到来之前半个月左右开始,在日本各地都会看到许多家庭挂出的一面面随风飘扬的鲤鱼旗。日本的民俗学家们解释说,挂鲤鱼旗这种方式,一是取意于中国古代“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每年三四月大量的鲤鱼聚集在中国黄河中游的龙门处,如果能逆流而上,越过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头地成为龙。一条条迎风起舞的鲤鱼旗,表达了日本家庭祈愿自己家的孩子顺利成长的心情。二是取意于鲤鱼生命力强,多子、繁殖能力强。源自于中国的“望子成龙”和“鲤鱼跳龙门”的美好习俗寓意在一衣带水的邻国生根发芽,寄托了日本人对男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再到了11月15日,是日本的“七五三”儿童节,日本家庭会专门为家中有三岁、五岁和七岁这三个年纪的孩子再热闹地庆祝一番。

  说起男儿节定于五月五的这个传统来历,在蒋百里和戴季陶合著的《日本人与日本论》一书里说道:此风俗始于江户时代,原是农历端午节的风俗,以祈祷家中男孩早日成材,后改为阳历五月五日。而且在日本古代也拿鲤鱼来比武士,因为只有鲤鱼受了刀伤乃至临死也不会动。而来源于中国农历五月五的端午节,又称天中节,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书中有记:“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把五月五日定为“男儿节”,也是据天中节这一“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之说而来。

  除了会在屋外挂起鲤鱼旗外,和三月三女儿节一样,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在五月五男儿节同样会在家中摆放武士人偶,以及盔甲、刀等“五月人偶”。这一习俗和中国又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的端午节有挂菖蒲叶、饮菖蒲酒的习俗,以避邪祛病,“菖蒲”的日语发音与汉语词汇“尚武”的发音一样,而且菖蒲的叶子形同武士的剑,日本人沿袭并日本化中国端午的习俗,到了江户时代,为了使男孩子从小就能养成尚武的精神,期望将来能够武艺高超,做个出人头地的英雄,每年端午节这一天,武士们都要把自己的铠甲,头盔放在日光下晾晒。这些装备现在就成了五月五男儿节的“五月人偶”。

  和女儿节一样,男儿节同样有应节料理。因为这节日本来是从端午节演变而来,所以这一天日本民众也会吃糯米粽子,日本的糯米粽子是用槲树的嫩叶包裹的一种和风点心,糯米包着红豆沙的馅,据说槲树这种树木长出嫩叶时,老叶子仍然没有脱落,所以有“老人健在而子孙繁荣”之寓意。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本国传统节日的民族,他们没有任何国际节,对自己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隆重对待。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男儿节、七月七日七夕节等等,虽然都是学来的传统,将阴历变为...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简介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佛教典故

  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 ,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

  道教说法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祀仪式。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的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

  民间祭祖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在有些地方(如湖南),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各地习俗:

  贵州省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