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问到中国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当然是就业并且选择好的工作,然而,生存才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看起来天经地义的读书逻辑却在中国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遭到挑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699万,在过去的12年的时间里翻了6倍多,而就业岗位却不增反减,即使市场所提供的岗位全部给予应届毕业生,学生就业率也只有33%。我们再来关注即将到来的2014年,据政府发布的最新消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又增加了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毕业生的逐年猛增与国家为了平衡各社会群体的稳定性而执行的大学扩招政策直接相关,出发点虽好,但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的竞争加剧和更高学历的军备竞赛态势,上大学等于就业的读书逻辑一去不复返。
而在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这一看似供大于需的人才市场现状下,用人企业却也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一位私营企业的人事经理如是说:“一个企业最需要的人才标准很简单,即招来就能用,但即使是基础技术工作,入职即可胜任的应届毕业生也非常少,培养人的风险之大是小企业难以大规模承受的,而大企业每年的人才消化量毕竟只能占到少数。”该人事经理的表述可谓一语中的,学校人才的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已成为学生与企业难以“联姻”的主要内因,而在应试教育依然为中国教育考核选拔方式的情况下,要在短时期内改变学校的教育体制,将企业需求衔接到在校课程中几乎不可能,学生家长们应对当下就业难题无外乎两种对策,其一,竞争更高学历,寻找就业竞争蓝海,官方数据显示,1995年至2010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的数量从3.19万增加到38.36万,其中博士毕业生从4641人增至48987人,后者分别为前者的12倍、10.6倍;其二,出国留学寻求更理想的教育环境,从2009年到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在2013年总数将突破45万,2014年预计继续以17%速度增长。
高学历军备竞赛是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就业力呢,从表象上看这个方法亦有三大问题,其一是高昂的时间成本,国内研究生毕业25岁,博士毕业将近29岁,这还是在应试顺利的情况下,更高的年龄和学历意味着竞争更高级别、更稀缺的职位和更大的经济压力;其二是在象牙塔内的情商培养缺失,智商与情商培养的优劣探讨不必赘述,中国大学的教育制度无一不指向智商培养;其三是高学历并没有改变中国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这是现行教育制度使然。高学历的独木桥并不好过,如果不真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仅凭一纸文凭,即使就业也很难得到更高的发展,更何况高学历毕业生也在逐年增长。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高学历,而是不能仅把高学历作为就业和发展的出路,这不符合人才市场的根本需求。
那么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的就业又如何呢,笔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采访英国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东亚地区总监屈敏女士,对此问题进行了沟通,伦敦城市大学并不如牛津剑桥著名,但是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2013》报道,其毕业生起薪达到23165英镑,这个数字几乎和剑桥大学相当,同时它也英国就业率最高的大学之一,那伦敦城市大学的教学核心优势是什么呢?屈敏女士的解读颇让人醍醐灌顶,可在此作为案例分享。她认为,大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世界上推行的最好的是德国的双轨教育体制,就是将企业的培养作为学校,尤其是职业技术类学校办学的前提条件,并且把企业的职业培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为了解决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