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助于我们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内容,阅读作品后,我们会发现收获不少心得和感悟。读后感应该是真情实感,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你的读后感是否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呢?这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是我努力的成果,希望得到您的认可。我建议你收藏这篇文章,它能让你更好地了解问题。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走近彼此的世界
第一次听到《亲爱的安德烈》这个书名时,还以为是现代网络上风靡的言情小说故事,直到后来,翻开序言,龙应台这样谈到她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因为有爱
,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
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粗略的浏览了一下整本书,内容全部以书信的方式呈现,仿佛打开了一扇两代人沟通的门。
年轻的安德烈脑子里充满了新鲜的想法。他喜欢摇滚,喜欢电影,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个性。作者龙应台希望“认识”这样的一个儿子,希望走进儿子的生活,走近他的思想。于是,一封封邮件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桥梁,从信仰到民族,从生活到彼此追求,从历史到现在,母亲眼中的儿子形象渐渐丰满,儿子理解中的母亲也渐渐高大,亲情之间就算有一道鸿沟,双方互相宽容接纳,一样可以建立起一座桥梁。
这样跨越母子辈分的,纯粹的交流是我所向往的。书中安德烈给母亲写到:“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
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去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酒吧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呢?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
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类似这样的话语,可以是触动了很多处于18岁这个尴尬年龄的青少年的心弦。也许我们只是习惯了接受父母的填充物。我们有多少人愿意带着它和父母好好谈谈?也许我们经常觉得父母要求我们接受他们,但他们从不接受我们的。谁和自己的父母讨论过?
《亲爱的安德烈》中,作者与自己的儿子用平等的地位沟通,也许最终龙女士还是没有进过安德烈喜欢的酒吧,但至少,他们互相了解到了作为与自己不同的另一辈人的生活方式,这样不是也会多些相互的理解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差异和时空距离使他们的关系越来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和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使得母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她不知道如何掌握她和儿子之间的关系。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有着非常普通的教育,非常普通的职业,不太富有,而且没有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