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标题: 坐客皆可人
关 键 词: 可人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苏东坡在扬州石塔寺试茶,曾有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所谓可人的坐客是指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又说:“饮非其人茶有语”,如果茶能说话,会对不适当的茶侣提出抗议的,文人的狷介尽在这看似平和的茶中。文人心中的茶侣往往都是些超然物外的高人。徐渭《煎茶七类》:“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者。”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在他看来,一起喝茶的人应是人品高洁之士,那些蝇营狗苟的名利之徒是不配一起喝茶的。
东晋的一些名士对于茶侣没什么选择。《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王濛推已及人地以“水厄”待客的做法就是不择茶侣的做法。当时有许多人有着与王濛一样的爱好,这与人们的认识有关。唐以前,人们认为喝茶的人就是品行高洁的人,于是好多名士在多种场合用茶来招待朋友及下属。东晋权臣桓温在守扬州时,“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对此,唐人房乔在《晋书》中的评价是“温性俭”。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中,俭朴总是能给人们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甚至成全这个人的高尚的形象。东晋名士谢安去拜访吴兴太守陆纳,陆纳什么准备也不做,打算以他日常的“茶果”来待客,后来他侄子陆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席来,陆纳很不高兴,待谢安走后,将侄子揍了一顿,他说:“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其执着如此。
南北朝时佛教的发展把茶在道德修养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南齐武帝一次病重时立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灵前不用牺牲祭祀,只要放些茶果干饼就可以了,而且要求“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这样的饮茶是一种推已及人的状态,对茶侣的要求不是太高。宋朝何梦桂《状元坊施茶疏》就描写了这样的场景:“暑中三伏热岂堪,驿路往来,渴时一盏茶,胜似恒河沙布施,况有竟陵老僧解事,更从鸠坑道地分香,不妨运水搬柴,便好煽炉熁盏,大家门发欢喜意,便是结千人万人缘。小比丘无遮碍心,任他吃七碗五碗去。”如此施茶,真是一道风景。
后来,人们认为茶侣应该是学问上的知已。茶艺与其他艺术一样,要遇到知音,至少也要遇到懂得欣赏的人,才能体现出他的魅力。古代哲人曾有名言,“可与言而不言,是失人;不可与言而言之,是失言,宁可失人,不可失言。”唐代赵州从埝禅师在佛堂接见前来问道的人,游学僧甲来访,禅师问:“曾来过这里吗?”僧甲答:“不曾。”禅师说:“吃茶去。”游学僧乙来访,禅师问:“曾来过这里吗?”僧乙答:“来过。”禅师说:“吃茶去。”旁边的院主云里雾里的:“为何来过没来过的都吃茶去?”禅师说:“你也吃茶去。”有人去拜访从埝禅师,在路上遇见一个和尚才从禅师那里来,就问他:“禅师都讲了什么?”和尚一脸不高兴:“他哪有什么道理,只会说吃茶去!”禅师的茶岂是什么人都能吃得的?南北朝时,豫章王子尚去八公山拜访昙济和尚,和尚煮了茶招待他,王子尚品味再三,感叹道:“这就是甘露啊,怎么说是茶呢!”“甘露”,既是赞叹他煮的茶,也是赞叹他精妙的佛理。唐朝的储光羲往山中与僧人闲话,茶饭而归,作了一首《吃茗粥作》:
“当书暑气盛,乌雀静不飞。
含群高梧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