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心得体会:在心中装一把军号
1950年底,在抗美援朝的釜谷里之战中,我志愿军一个连在抗击“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时,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连干部全部牺牲,全连打得只剩下7个人。眼看阵地失守,主动担当指挥的司号员郑起拿起军号,奋力吹响了冲锋号。“嘀嘀嗒、嗒嗒嘀……”嘹亮的军号声把敌军吓蒙了,虽然距离郑起只有十几米远,他们却没有敢开枪,而是如潮水般溃退了,其中还有几辆无坚不摧、火力强大的重型坦克!
这一情景在“联军”总司令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回忆录》里是这样描述的:“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美军官兵也普遍反映:“听到中国军号嘶鸣,我们个个胆战心惊。”
古罗马时代的“马其顿方阵”让人闻之色变;“岳家军”的勇猛不得不让金兵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同样,透过李奇微和美军官兵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让敌人溃退的不是军号的声音有多么刺耳,不是我军也许有所埋伏,而是军号声透出的威慑力量----我军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所爆发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无形力量,是摄人心魄、足以让敌人魂飞魄散的强大力量,是我军战斗精神的体现。
在血与火的战场,在形势极为不利的紧迫关头,凭借这种力量可以摧破敌胆、克敌制胜。在敌我相持的艰难时刻,这股力量就是集结号、冲锋号,就能不断激发无穷的力量,把对胜利的渴望转化为英勇顽强的战斗行动。在1965年的“八六”海战中,一级战斗英雄麦贤得时任轮机兵,在头部被弹片击中,脑髓外流、血蒙双眼的情况下,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岗位,直到3小时后战斗胜利结束,他操作的机器仍在“隆隆”轰鸣。麦贤得的这一英雄壮举,支撑他的就是我军顽强不屈、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力量。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不像革命前辈们那样每天都在经历着血与火的洗礼、苦与难的磨砺、生与死的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战斗精神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和传承。我们要继续保持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始终威慑着敌人,始终让敌人闻风丧胆。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不少战争年代骁勇善战、所向披靡、屡建战功的军队在取得胜利赢得和平以后,沉溺于享受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安逸,进而军备废弛、战斗力下降,最终导致兵败国亡的惨痛下场。清朝的八旗兵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在心中装一把军号,时刻鼓舞自己,时刻激励自己,时刻保持英勇顽强、誓死不屈、让敌人闻之色变的高昂战斗精神。心中装一把“军号”,面对高难度、高强度和高密度的训练时奋勇向前,敢于挑战和磨砺自己,苦练过硬的军事本领。这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也是实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敢于打仗,要打得了胜仗,更要把自己铸就成一切敌人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所无法逾越的坚强堡垒。
八一相关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