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同盟会栏目,提供与同盟会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T'ung-meng Hui),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流碧血愧我迟招侠女魂

浙江

江户矢丹枕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流碧血愧我迟招侠女魂

来源:杭州

与同盟会相关的对联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考历史

  亚洲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简称同盟会。由孙中山倡导,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及中国留日学生,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策划长沙起义败露,迫使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他们深感各革命团体的分散活动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展开。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团体、革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在孙中山以及黄兴的倡导下,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又在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中多数人的赞同下,召开了筹组革命政党的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接受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宗旨。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有国内17省的代表100多人出席。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会议以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同盟会总部设在东京,下设国内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五个支部,海外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同盟会的会员主要来自于农、工、商各界,以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居多。同盟会成立后发展很快,不到一年会员便扩展到一万人以上。正如孙中山所说:“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里,其进度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同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完整纲领,鲜明地揭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斗争是一场争取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称赞孙中山的思想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

  此后,同盟会以《民报》为阵地,与君主立宪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就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共和制度,要不要改革土地制度等问题驳倒了立宪派,宣传了革命主张,使许多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主义的影响,站到了革命立场上来。同时,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武装起义。如1906年的萍乡、浏阳、醴陵的矿工、会党和士兵大起义;1907年到1910年的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以及广州新军之役等。1911年4月27日,更爆发了英勇壮烈的黄花岗之役。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革命人民以动员和鼓舞,为颠覆清朝统治创造了条件。

  由于同盟会实际上是一个松懈的反满联盟,所以参加同盟会的组织和个人,并不都完全同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平均地权”则更表现出较大分歧。政治上、思想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组织上的涣散和分裂。先是出现章炳麟等对孙中山进行的莫须有的人身攻击,后来在1908年,陶成章公然在南洋恢复光复会的名义,与同盟会相对立。但他们的分裂活动激起了有正义感的党人的义愤。黄兴、刘揆一等人起来支持孙中山的领袖地位,维护了革命团结。

  1911年夏天,为反对清政府把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四川等省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为首的荣县军政府。这是在武昌起交之前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武昌起义是由文学社、共进会领导的。文学社是受到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思想影响的革命团体,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同盟会员,而且在武昌起义后,文学社全体加入...

与同盟会相关的中考历史

2013中考历史备考:中国同盟会(知识点大全)

中考历史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成立

  

孙中山

 

  孙中山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后为避免日本政府反对,改名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辛亥革命前

  同盟会确认其政纲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设想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一致:在总理下设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这实际上是三权分立的原则。《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又称“丙午萍浏之役”)、黄冈起义(1907年5月,又称“丁未黄冈之役”)、七女湖起义(6月,又称“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廉防城起义(9月,又称“丁未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12月,又称“丁未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云南河口起义(4月,又称“戊申河口之役”)、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又称“庚戌广州新军之役”)和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其中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牺牲义军将士及其亲属逾万人;黄花岗起义参与及牺牲者多为同盟会骨干成员。1911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虽然有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但中国同盟会并未起领导作用。

  辛亥革命后

  

同盟会制党员执照

与同盟会相关的中考历史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