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与教堂。它也出现在许多城堡、宫殿、大会堂、会馆、大学,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见其踪影。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特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其主要特点是 尖,高,直,中央大门上方有一象征圣母的圆窗,称为“玫瑰窗”。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这座世界驰名的法国天主教堂,坐落在塞纳河中的城岛上,现已成为与卢浮宫、埃菲尔铁塔齐名的巴黎著名的三大旅游点之一。它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它经历了多次重修,被视为法国最伟大的艺术杰作之一。巴黎圣母院也因其承载着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的时代烙印,赢得了世人更多的关注。
教堂长130 米,宽48 米,高达35 米,能容纳9000 人左右。步入圣的正殿,中间异常空旷。中央巨大圆格花窗的直径为9.6米,是这一教堂内又一令人惊叹不已的作品。中央圆格花窗及它左右两侧窗上的彩色玻璃画中的一部分是公元13世纪的原始作品,其他是后来修补上去的;北面的那一侧窗基本上是原作,展现的是早期天主教领袖们、宗教司法官和《圣经》中描述的诸帝王如众星捧月一般将圣母供奉在中央的情景。正殿的两侧设有众多的小礼拜堂,也都十分精美雅致。巴黎圣母院正面为正方形,棱角分明,气势庄严。底层并排着的三个桃形门洞,雕刻有反映圣经故事以及天堂、地狱情景的浮雕作品。其中,右侧的“圣安娜门”的中柱上雕有公元5 世纪时巴黎主教圣马赛尔的像,拱肩是圣母和两位天使,两旁是莫里斯·德·苏里主教和路易七世国王的雕像。法国大革命时期,此28尊雕像曾被误认为法国国王的形象而遭难,后来又重新修复。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