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栏目,提供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范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读了《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感触很深。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前,老师就说这是大师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时,就常常扪心自问;在读完《哲学与人生》之后,觉得不得不写点什么,一直就有东西从心底里想流露。但觉得我等之辈去对大师之作指指点点,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转念一想,读后感,只是写给自己的记忆,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时的我的感受,总不能让大师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划过。

  傅佩荣,国学大师,中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读了《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范文

读了《哲学与人生》有感范文

读后感范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读完《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了《哲学与人生》有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范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

  自从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我的人生也变得充满了哲学。作文网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栏目为您准备了五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更多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与人生傅佩荣读后感就上作文网读后感栏目查看更多。

  篇一: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liuxue86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篇二:《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的慈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作文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哲学的慈悲,欢迎阅读。

  人的一生,从出生时懵懂无知的婴孩,到慢慢被灌输各种能力和思想最终长成适应社会的人.在这之间,我们困惑过、探索过、想过解决一些疑问---关于自我,关于人生,关于世界。我们为何出生而死后又是否会去向另一个世界?我们每天接受的快乐和痛苦到底有何深意?人生在世,于自己于世界的意义何在?读过傅佩荣教授的《哲学与人生》之后,我感觉受益匪浅。终于,我对这么多年来藏在内心深处的困惑有些许的领悟,这本好书就像一扇门,推开门另一边就是光明。

  在还没有接触到“哲学”这个概念的时候,“哲学”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以为“哲学”之深奥非常人能理解,只有思想之大者才能谈及“哲学”。看过此书以后,终于发现原来哲学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个角落,生活中处处是哲学。关于哲学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探索自己眼中的哲学。书中从个二十四种不同的学说理论来帮助读者认识“哲学”。

  如同书中提到:“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中所谈论的爱,重点是友爱。

  友爱温和而理性,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智慧的两个特点是“完整”和“根本”,一如我们探索知识和真理的目的。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而回归根本的过程,如四季交替,几世轮回,落叶归根。

  在对哲学的认知中,不乏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我最赞同的是《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我反复的思考,觉得生活中很多时候是需要“中庸“的态度的。从最根本的人体养生学中的”阴阳结合“到生活处世的态度,我们知道只有平衡才能更好的发展。我是一个在生活中不紧不慢的人,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对我而言慢即是快,有时候过火反而没有预想的效果。

  而我们之所以探讨哲学,是为了更好的诠释人生,提高人生境界。因此,书中又给出了许多关于人和人生的理解:诗人会觉得人生像一首诗;革命家会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战斗;消极的人会觉得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而乐观的人会觉得人生更像是赞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真是如此,因为个人阅历和领悟不同,见解就因人而异。

  “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出生一刻就是要通向死亡的,没有人可以逃过死亡这一最终判决。既然已经知道最终的命运,那么这之间的生命,更是像生活。

  就像大家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反应,我们拼命的做自己之前所渴望做的事,看完某本书,找喜欢的人告白,吃所有之前想吃的食物,去一个梦里见过的地方旅行。若不能求仁得仁,那就向死而生。每个人都在精心准备着,在用一生的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死亡之前的梦想,并努力的实现。就算知道最终会死亡,也要好好的留下曾经活过的证据,这样才不枉此行。我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态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价值,抱着每天都更接近死亡的心而活。

  书中提到:“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讲的是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态度之学。”

  我走过那时,十五六岁的迷惘和虚妄,回想那些光阴,就像刚下海...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范文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范文一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此摘录下来,做为对自己的...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人性是什么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作文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之人性是什么,欢迎阅读。

  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

哲学史上对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

读《哲学与人生》有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作文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读《哲学与人生》有感,欢迎阅读。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作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作文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以前买书在当当网,一般要3-4天送到,这次上了卓越,6号中午下的订单,不想,7号一早就有人敲开了送书的门。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教育的三阶段 1、浪漫期——小学阶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要借这个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500字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1500字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 ——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事件。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女,只有我外公一人养活全家,可以说我妈从小都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再说我外婆也没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报纸而已。但她经常和我说,人要穷得有志气,不要随便要人东西,说话吃饭都要讲礼数,当时虽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个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可以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 —...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哲学与人生 读后感1000字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

与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的读后感范文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