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昨晚有多少人如我一样,看了央视一套的新节目《朗读者》。
央视爸爸在继《中国汉字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再放大招,《朗读者》将文字里蕴含的蓬勃力量通过朗读的方式传达给众人。
片头里董卿说:“多长时间没有阅读了,很久了吧,大家都觉得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的确,关于朗读最深的记忆似乎停留在中学时代每日的早自习,老师们要求大声朗读出语文或英文课文。中学毕业之后,随着手机、ipad和kindle的慢慢普及,连阅读一本纸质书的机会都在逐渐减少,更别说大声朗读了。
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朗读的有文学节选、歌曲歌词、婚礼致辞和书信。
每一个朗读者将自己的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将这些传世佳作相结合,与文字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向听众们娓娓道来。
第一个朗读者是濮存昕。
每一次朗读前都会有董卿对嘉宾的一小段访问和邀请学者对被朗读文章的背景介绍。
董卿问濮存昕:“生命中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可以这么说,没有他就没有濮存昕?”
于是小仙第一次知道原来濮存昕小时候是个残疾儿童,外号濮瘸子,是荣国威大夫医好了他,让他摆脱了自卑和欺凌,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而这篇文章,便是濮存昕献给荣大夫的。
阅读的文章是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节选,而宗月大师恰恰也是老舍先生生命中遇见的很重要的人,那个点亮了他善意的人。
很喜欢濮存昕朗读的姿态,捧着一本书,一边朗读一边在台上缓缓踱步,姿态从容,仿佛与你一同在家中,你坐在旁边的沙发上。冬日里,房间壁炉中燃着一炉火,他就在你面前静静的朗读着,时不时抬眼看你。
文字间满满的感恩之心。
第二个朗读者是蒋励。
她是北京某医院一名妇产科医生,曾经作为无国界医生到阿富汗地区为那里的产妇接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接生了几千个婴儿,并且做到了无一名孕妇死亡。
在朗读前蒋医生的讲述中,可以感受出她对医务工作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蒋医生不仅心美,人也很美。
在她对救援工作的讲述中,下面这幅图片带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生活在战火区普通民众的困苦和无助,而其中最为艰难的无疑是妇女和儿童。
蒋励医生和同为无国界医生的三位同伴一同朗读的是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Bob Dylan的作品《答案在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