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起初迷了路,计程车沿着泥路往山上攀登,然而很快就发现这是个错误,司机把车开回到了草庵景区的大门口。景区入口未设置指引标识的牌匾,正因此我们才迷了路。我们下了车,走进景区,入口前方的华严寺大殿正在拆除重修,草庵在稍上方的一块台地上,很不起眼。入口两侧是繁茂的青叶和绚丽的花果,沟壑中有几缕清涧流过,这一带是深受晋江流域润泽的郊野。
沿着长长的石阶向上走,山风不时吹来,天空云散日朗。草庵依山而筑,庵门敞开,门外的墙壁上红漆大片剥落,显得十分破旧。两侧的门柱上镌刻有“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偏照尊”的华严经句,印证着佛教弘一法师与草庵之间难以割舍的缘分。
走入庵内,抬眼便望见了那尊摩尼光佛,它端坐于依山崖凿就的圆形佛龛内,并被护罩保护了起来,简朴的供桌上香火寂寥。庵右还有个小房间,房门口一位瘦小的老妪正在烧水,瞪大了双眼仿佛有些吃惊地看着我们。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没有工作人员,也没有人要我们买门票,难道她就是这座庵的守护者吗?
我回过头来,仍旧凝视着摩尼光佛,摩尼面容圆润,细眉朱唇,散发披肩,兼具男女之美。摩尼身后雕刻着一道道发散的佛光,象征着光明之轮。面对思慕已久的光佛,我忽感紧张而心生恍惚。“勿忘世上苦人多”,摩尼,你从波斯带来了光明尊教的奥义,在17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哪里可以寻找到你的踪迹和你的虔诚信徒呢?
在佛龛的左右上角,刻着草庵和摩尼光佛供养人的姓名以及供奉缘由。佛像在元顺帝至元五年落成,供养人为当时泉州普通人家,祈愿去世之人早生佛地。摩尼教又称明教,自盛唐以来传入我国,门徒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几经变迁后因元代的宽容宗教政策而达到巅峰,元末有“明教会”在闽、浙一带活动对抗朝廷。明王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绝明教,自此明教依托于佛、道教中,渐失其本来教义而走向消亡。
从元顺帝至元五年到明代开国,前后不过50年的时间。朱元璋即位后对明教横加迫害,称明教为“魔教”,毁寺院、逐僧众,落成不久的草庵和庵内供奉的摩尼光佛无疑也陷入了行将毁灭的大难关头。那么,草庵是怎样幸免于难而流传下来的呢?这里面本来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大概必须知道些什么。
在考古学家告诉我们真相,让我们与已经消逝的历史重逢之前,我们不妨大胆地推测,有一位聪明而又虔诚的明教信徒,也许他正是草庵供养人的子孙,他在草庵前面布施建造了一座比草庵大几十倍的佛教寺庙,借以掩饰草庵和光佛的存在。这座佛教寺庙,就是现在的华严寺。
这一段坎坷的经历,信仰与生死的抉择,是人间喜剧?亦或是悲剧?何其令人感叹!草庵的摩尼光佛在此后的五、六百年中,注定要成为佛、道教偶像为百姓顶礼膜拜。
“智者想藏起一块卵石,应当藏在哪里?”
“藏在海滩上。”
“智者想藏起一片树叶,应当藏在哪里?”
“藏在树林里。”
庵外不远处的岩壁上,还刻着四行摩尼教“四位一体”的教义,文曰:“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