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xxxx,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m.liuxue86.com)查看。
传承千年中华:学校发展史
由唐而宋元明清,经千余年的发展,书院得以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区,数量至少有7500所以上,成为读书人文化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901年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令,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然而书院发展的历史并未因此而终结。书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并非僵化保守、一成不变,而是紧随时代主题的变换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改造,力求在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上改变环境并形成新的时代特色。以下我们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书院风采。
唐五代书院
书院产生于唐代初年,最初它只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随后便将其服务范围从个人扩展至众人,担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唐代士人还根据他们各自的文化素质、需要及当时当地的条件,不断赋予书院以新的内涵,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功能。唐代民间书院最可靠也最生动具体的记录,见于当年文人骚客的诗作之中。唐诗中描绘的书院多数是士大夫的私人读书之所,但它同时向社会开放,接纳朋友、学者、文人、墨客、道士、和尚,他们齐集其中游宴、教学、讲会、品诗、论文、研究著述、讨论时局,具有书斋所不可能有的广泛的社会性,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当民间社会循着“聚书→读书→聚众读书”的路径,衍生出书院这一前所未有的士人组织之后,官府也于唐代中期,因袭“聚藏群书”、“校理经籍”的秘书省之责,在中书省推出了丽正、集贤书院这一全新的官方学术机构。是为有别于民间书院的第二个源头。官府书院组织比较严密。院中先后至少设有院使、学士、直学士、知院事、副知院事等39种职事。每种职事既责任分明,各司其事,又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维持书院的正常运作。学士是集贤书院的核心,学士中选宰相、常侍各一人分任知院事、副知院事,以为院中正副长官。丽正、集贤书院虽为官府,但它毕竟不同于治世牧民的衙门,刊辑、收藏古今经籍,讲学论道,燕饮撰文,招贤论典,顾问应对的性质,都使它远离赋税兵农的实际政务,而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追求。
唐五代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书院有72所。在中国书院的发展史上,这一段漫长的时期,还只能算作书院的起始阶段。尽管如此,书院带着官民两种传统,已然发育成长起来,具有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初期形态,后世书院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与书院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这个时期书院的功能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变化、发展成为书院的主要特征。从此,中国社会就多了一种崭新而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
北宋书院
宋代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其间,书院总数达到720所,是唐五代书院总和的10倍以上。两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各有特点,北宋以“天下四大书院”为代表,强化的是教育教学功能,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宋初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