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宋朝人栏目,提供与宋朝人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宋朝人到底吃不吃牛肉

宋朝人 牛肉 宋朝故事

  这是一个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也困扰了洒家很久。

  《水浒传》里的好汉动则要求店家切牛肉上好酒,已经成为一种水浒英雄特定的食俗了。请看《水浒传》卷23经典段落<景阳冈武松打虎>中武松去打着酒旗“三碗不过岗”的酒店喝酒吃肉的描写: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 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 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 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 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好汉武松连吃了十五碗酒,切了两次牛肉,一次两斤。然后大发神威,上山去把个老虎给打死了。水浒里的好汉形象就是如此,鲁智深林冲李逵,都吃牛肉,喝酒。已经变成身份标识了。

打虎武松被猎户们当英雄抬下山去,人美的小人书《水浒》之一图

  但是我们确知宋代为了保护耕牛、明文规定不得屠杀和贩卖牛肉。所以英雄们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仍然具有着身份危机。持异议的人们说水浒中食用牛肉的描写反应的实际是明代风俗,《水浒传》也确实成书于明代。论者并且会举《武林旧事》以及《东京梦华录》来佐证,出现在京城里的各种吃食多达数百种,唯独见不到牛肉类的任何食品名目。有的是猪肉和羊肉,却见不到牛肉。

  关于武松的这顿饭可以引发出许多考究。宋代有没有高度酒又是一项,以及武松支付酒钱的时候使用了碎银,更像是明俗而非宋俗。于是乎,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过滤,武松在阳谷县山村喝酒的情形就可以被解构成:

  他喝了十五碗酒酿,四斤猪肉,支付了几张纸币或者一串铜钱。

  每一项都有损武松的英雄形象,是不是?这还是打虎武松么?

日本浮世绘里的打虎武松

  我们很容易在会钞和酒水问题上获得突破,神宗年间来华的日本僧人成寻就带着沙金和银锭,所以用碎银支付虽然稀少但不算怪异。乡村野店估计拒收纸币的概率更大些,武松带些散银更加方便支付。高度酒么,虽然文献记载上我们直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确切地发现了,但是所幸我们在汉代墓葬里已经发现了制作高度酒的酒器了呀,所以武松完全还是可能喝到高度酒的。况且三碗不过岗是一种后劲比较足的村酿,本身就足够神秘,即便不是高度白酒也有说头。

  最后一道关口便是贯穿了《水浒传》的牛肉了。武松的英雄形象会不会毁在牛肉上呢?武松和其它的各位好汉是不是吃得到牛肉呢?还是一如有人形容的在宋代吃到牛肉就像吃到人肉一样的稀奇呢?今天终于从一部法律学著作里得到了答案。成书于南宋的一本判例集《名公书判清明集》卷14<宰牛>项,记载了胡石壁的文章,说:

  数日已来,闻诸道途之言,自界首以至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卖,遂密切遣人缉捉。及至捕获,原来不但在交关之外,而城市之中亦复滔滔皆是。小人之无忌惮一至于此!

  胡石壁就是胡颖,南宋理宗时期出仕。听说有人在郊区(界首就是边境)贩卖牛肉,于是缉拿归案,...

与宋朝人相关的实用资料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宋朝是什么样 宋朝民谣 宋朝人

  宋朝人眼里的宋朝

  历朝历代,因为政有善恶之别,人有美丑之分,而百姓诉求又得不到及时处理和疏导,便滋生了大量民谣。《诗经》中的《硕鼠》就是最古老、最流行、最经典的民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一个时代的民谣,如同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能清晰地映照出许多比正史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从宋朝众多民谣中,随手拈出几首,当时的政情与社情,时弊与民怨,甚至一些官场趣事与宫廷秘闻,均跃然纸上,一目了然。

  对好官的盼望,是帝制时代百姓的共同心声。宋仁宗康定年间(1040—1041年),西夏扰边,战火燃起,韩琦、范仲淹先后受命,领军御边。他们采取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孤立西夏的办法,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百姓欢欣鼓舞。故民谣曰:“军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一朝,包拯以立朝刚毅、铁面无私而闻名遐迩,因他曾任天章阁待制,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待制”。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权知开封府,负责京城诉讼和治安。当时,打官司有一个规矩,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门递交状子,要由小吏转呈。为了使知府大人早些受理,许多人不得不上下打点,疏通关节,一个官司打下来,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铜板,得不偿失。包拯坐堂开封府,却一改陋习,大开正门,使百姓能够直接上前陈述曲直,诉说冤情,既减少了百姓的打点费用,又准确地把握了案情,更缩短了审理周期,一举数得。因此,京城迅速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关节也没关系,有包大人呢!

  好官少,酷吏多,是帝制时代的通病。而那些通过投机取巧上台的权臣,更是巧立名目,盘剥百姓,苛政猛如虎。百姓诉求无门,只好编段子、传民谣,诅咒贪官污吏,图个嘴巴快活。宋徽宗在位期间,童贯、蔡京通过“花石纲之役”,帮助皇帝搜罗天下珍奇,深得宋徽宗信赖。他们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祸国殃民。于是,便有了民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筒”指童贯,“菜”即蔡京,表达了百姓对奸臣和恶政的深恶痛绝。当时,朝廷不但横征暴敛,而且卖官鬻爵。有一首民谣就直指这种丑恶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宋代一千文铜钱为一索,或一贯,大致相当于一两银子)意思是三千两银子可买一个秘阁官员,五百两可买一个地方通判,买官卖官都已经明码标价了,可见当时官场风气堕落的程度。

  靖康初年(1126年),金国屡屡举兵南下,宋军常吃败仗,每当此时,皇帝便纷纷下诏,征求应变之策,做出广开言路的开放姿态。而一旦金兵稍退,皇帝便又莺歌燕舞,纸醉金迷,听不进任何意见了。《宣和遗事》记载说:“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城门闭喻战事紧,城门开喻战事缓,讽刺了统治者的急功近利和反复。

  还有些民谣甚至操心皇帝家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让位于儿子宋光宗,自己当上了太上皇,希望过几年舒心日子。然而,宋光宗坐上皇位后却一反常态,对深居重华宫的孝宗不但没有正常的礼节,甚至一年多时间,不去探望孝宗。作为天下表率的皇帝,竟然在一贯标榜以孝治国的国度里,不忠不孝,结果道路流布,家丑外扬。因此,民谣说:“汝亦不来我家,我亦不来汝家。”

  不过,民谣更多的是指向社会不公和正义缺失。帝制时代,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既无地位,收入也微薄,万一遇上灾年,...

与宋朝人相关的实用资料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宋朝人的端午风情

中考历史

  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景物仍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宋人的端午,简约而有韵致。

  有宋一代,是一个政治环境绝对宽松、民风醇厚的时代。所以,关于节日,也屡屡过得热烈而张扬。端午节,宋人不是局限于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始终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着叫卖端午“节物”的人,“节物”次要有桃枝、柳枝、葵花、蒲叶、佛道艾等物品。这几天的叫卖,是一种渲染,一种推波助澜。五月初五,才是端午的低潮。初五日,人们把“节物”陈于门首,用茶酒供养,举办祭奠流动,以及一些其余流动。

  插艾草、沐浴。插艾草,须在天未亮时,将艾草插在门上。有的中央,还将艾草编为“人形”,或许干脆饰成“张天师”像。这一天,人们还要沐浴,《岁时广记》引用《琐碎录》写道:“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配饰。次要体如今妇女、儿童身上,有百索、艾虎、符箓、五毒图等。“百索”,是用条纹清楚的丝线绣织成各种饰品,可以佩戴,挂于脖项,也可以相互赠送。小孩则缠绕在手臂上。“艾虎”,是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黏艾叶,戴在头上可以避邪。“符箓”,是将缯彩剪成小符儿,戴在头上,插于鬓髻之上,所以又叫“钗头符”。佩带“五毒图”最为特别。“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宋人以为,这“五毒”可以用以治疗疮疖,可以毒死其余益虫,所以就将其剪裁成图饰,佩带在身上。

  饮食。宋代的端午节,饮食花色单一。最为普遍的,当然是吃粽子了。除此之外,宋人还会食用香糖果子、白团、紫苏,饮蒲酒等。宋代,粽子种类单一,《岁时杂记》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 “香糖果子”,是将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等,切成丝,以糖蜜渍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菖蒲酒,可以延年,所以,宋人端午饮菖蒲酒,又叫“饮续”。

  宋人,于端午之日,还互赠扇子,不知为的是哪般?

 

...

与宋朝人相关的中考历史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