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喜欢吃什么
自古民以食为天,大宋舌尖上绝对有文章!
据烹饪界人士讲,两宋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从苏东坡、皇帝到张俊家蹭饭、武大郎的炊饼和百姓的日常饮食来了解一下大宋的食文化。
苏东坡:羊肉真没有,猪肉、菜羹可以有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东坡从御史台监狱(乌台)里捡了条命出来,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人武部副部长)。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距离汉口大约六十里。人武部副部长的宿舍就在长江边上,“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是苏东坡记录的大自然的阴晴变化,更多的恐怕是他内心扑腾的真实写照。
因为是被贬谪,苏部长的生活十分拮据。他给自己规定,日用不得超出一百五十钱,每个月初就把四千五百钱的工资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叉下一份来用,然后还把叉子收起来藏好,免得违反规定超额消费。当天用不完的,则用一个大竹筒装起来,以备有宾客来时请客之用。一个大文豪,搞得如此斤斤计较会当家,也算是苏东坡跟这世界开的一个玩笑。
节约归节约,一张嘴巴总还是省不了的。好在当时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富人不屑于吃,穷人又不懂得烹饪、不会蒸煮,苏东坡因此几乎天天吃肉。
《猪肉颂》就是苏东坡在贬谪黄州时的戏作,颂曰: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颂翻译成白话就是: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苏东坡吃饱了,后世的人也有得吃了,一道名菜“东坡肉”就这么诞生了。
北宋时,皇宫以食羊为尚,羊肉因此在民间也倍受追捧,价钱自然水涨船高,一般贫寒士庶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宴请重要宾客时,才能买点羊肉打打牙祭。
有一个叫韩宗儒的寒士,生活拮据可嘴巴却特别馋,喜欢吃羊肉却又买不起,于是就想了个办法。他跟苏东坡认识,但又不大好意思直接向苏东坡要字画,便经常给苏东坡写信:
“东坡先生好,我这里天气很好,你那边怎么样?”
“东坡先生如晤,你知不知道王安石的王怎么写呀?”
“东坡先生,你妈贵姓呀?”
总之,他就这样骗了许多封苏东坡的亲笔回信,然后都拿去换羊肉吃了。苏东坡的一封信,能换十几斤羊肉呢!后来,这件事被黄庭坚知道了,于是就拿此事取笑苏东坡,称他的书信是“换羊书” 。韩宗儒先生可以拿着苏东坡的信去换羊肉吃,苏东坡本人在黄州却只能吃猪肉。这讽刺的世界!
苏东坡在黄州没有多少军国大事要处理,训练民兵也不是他的强项,于是他就刻苦钻研烹饪技艺。除了东坡肉,他还发明了东坡羹,同样也有《菜羹赋》传世为证。这当然是苏东坡苦中作乐,但从《菜羹赋》的内容来看,两宋时期,菜羹仍是平常人家的主要菜食。羹分荤素两种,有钱人家用肉作羹,而苏东坡当时经济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