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戏剧剧评怎么写栏目,提供与戏剧剧评怎么写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戏剧与戏剧评鉴

与戏剧剧评怎么写相关的专业

戏剧与戏剧评鉴

与戏剧剧评怎么写相关的专业

戏剧文学/戏剧历史/戏剧评论

权力的游戏剧评

权力的游戏剧评 权力的游戏影评 美剧权力的游戏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权力的游戏》的剧评内容,供大家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进入出国留学网实用资料栏目查看。

  篇一:《权力的游戏》剧评

  既为商业也为艺术,一般美剧的季度最终集都会精心设计,有的会留下大悬念(《越狱》第一季),有的会开拓全新剧情甚至全新的叙事方式(《迷失》第三季),有的会拍得像《公民凯恩》那么强(《白宫群英》第二季)。也有像《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的最终章如此恢宏大气的。最终一场令我想起其魔幻现实主义前辈《百年孤独》的最后几页,同样波澜壮阔,只是一个是毁灭,一个是重生。

  HBO这套新剧主要说了“冰”(史塔克家族)和“火”(坦格利安家族)及其之间的故事,也包括其他大大小小过百其他角色及各种繁杂的设定。第一集极具野心,希望将复杂的背景一次性全交代,导致碎片化较严重,没看过原著的观众第一次看可能跟不上节奏。例如,莫尔蒙爵士突然携带《七国诗歌集》投靠丹妮莉丝和韦赛里斯这一小段就显得很突兀。不过,开篇成功呈现了整体世界观及众家族概括——跟我们人类东西方的帝国时期的文明相差不远。

  世界分为文明人和野蛮人。西方是文明,北方和东方是野蛮。野蛮人或者是无序的(北方),或者是以个人即时实在可见的力量维持秩序的(东方)。文明人的秩序是宗教系统,具体来说是:宗教(Gods)= 荣誉(Honor)+ 家庭(Family)。这结构式可以有多种替换法,例如:孔子 = 君臣 + 父子;老天爷 = 忠 + 孝。但无论如何替换,有些人是不怎么被承认在游戏体系之内的,他们就是“他者”。他者包括侏儒、杂种和女人(不排除以后会包括奴隶等)。

  从第二集开始就是他者的崛起、加入游戏之路。对比开篇,第二集几乎没有解释游戏规则的包袱,于是有了《黑夜骑士》之于《侠影之谜》(或者《X2》之于《X-Men》)的优势。五大主角,小恶魔提利昂、雪诺、史塔克夫人、艾丽娅和丹妮,都展开了其新生活,并开始其崛起之路。虽然这些他者们都是王侯将相的后代,但正如站在长城上伟岸的史塔克叔叔所说,人皆亲取其所得(Here, a man gets what he earns, when he earns it),所以之后就是他们各自成长的过程了。那就是,首次杀人。

  这里史塔克夫人是例外,因为她是前辈,所以只需要站起来,挥一挥手,就号令八方诸侯了(第四集)。雪诺和艾丽娅兄妹在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所编剧的第八集(因王位易手而各方势力均聚焦首都的一集)分别手刃胖子、火烧白鬼,成为真正的史塔克。忍无可忍的丹妮终于给他哥哥“加冕了王冠”。“有人长得帅但他脑袋转得快”的小恶魔虽没有亲自出手,但其手下在第六集的比武审判中为他象征式地洗脱罪名并赢得荣誉。经历了“首次杀人”的象征性成长,他们中除了还小的艾丽娅,均将在最终集正式崛起,成为权力人物(罗柏虽是“北王”但还嫩,需母亲垂帘听政一会)。

  这种象征法(或说替换)是贯穿全剧的。正如布兰的爱狼可以替换布兰去拯救他母亲杀掉刺客一样,史塔克大人将珊莎的爱狼杀死也象征着将珊莎开除出史塔克家族。这是父权对不遵守父权制度的他者的开除。因为“宗教 = 荣誉 + 家庭”,而珊莎代表的是“虚荣+自私”——当然对观众来说她(和她的小王子)代表的是讨厌。

  主角们虽然以他者的身份崛起,但都是遵循传统父权制度的...

浅析《牡丹亭》_戏剧评论

评论 《牡丹亭》 戏剧评论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体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这部作品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作,历来被许多文学研究家所重视,并有许多文人对这部作品谈出了很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牡丹亭》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敢于追求自由爱情、指斥封建礼教的具有叛逆与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在理想实现的艰辛过程中历经四个阶段的成长,由最初的端妍恭顺的大家闺秀到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再到生死相恋的"至情"人,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勇敢斗士。在杜丽娘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思想,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与抗争,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本文将从《牡丹亭》的曲论评价、浪漫色彩、主题来分析。

  一、曲论评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代表着其创作的最高水准。作品一问世,便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明朝戏曲评论家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在明代戏曲史上,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戏曲史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前人对《牡丹亭》的研究由来已久。明代曲论家王冀德在其著作《曲律》中对汤显祖及《牡丹亭》作了极高的评价。清代学者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批评《牡丹亭》的语言艰深、晦涩。明清时期吕天成等曲论家却高度评价《牡丹亭》的剧情和语言。现代,《牡丹亭》的语言受到研究者们众口一词的称赞。姚莽在《牡丹亭鉴赏》中称,《牡丹亭》的语言“雅者固雅,俗亦甚俗”;叶长海在《〈牡丹亭〉曲词漫议》中指出其曲词有浅有深,都富于“意趣神色”;章诒和认为汤显祖不愧为语言大师,能施展多种修辞技巧,把笔下人物的思想、心理、情绪、神色,都充分展露在观众面前。

  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也就是理想色彩非常浓烈。作者是理想化地描写对象,描写理想化的对象。杜丽娘就是作者理想化的化身。汤显祖通过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情”的发展的憧憬与追求。虽然这种冲击与追求带有受压抑的惆怅的感情色彩,但却表现得非常强烈。汤显祖是饱含着深情来创作此作品的。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在情节结构上富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都是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事情。梦本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杜丽娘梦遇柳梦梅却是幻想的产物。鬼魂、地狱,本是宗教制造的世界,杜丽娘的鬼魂“随风游戏”,追随情人柳梦梅,以及“专掌惜玉怜香”的花神的出现,都代表了一种“美丽民、庄严、...

《甄嬛传》剧评

甄嬛传剧评 剧评 电视剧评论

  篇一:《甄嬛传》剧评:绿茶婊与毒妇宫墙锁深怨

  2011年,我在做记者时,曾访问过《甄嬛传》主演张晓龙、孙茜,前者声称这是一部电视剧史上跨时代力作,自己能演到是毕生的荣幸。而“全民看甄嬛”、“甄嬛体”、“孙俪甄嬛凉凉”、“华妃凉凉”等关键词的爆红,让它成为了一部“神作”。“神作”有时泛指拥有神一样保佑与眷顾作品,就好比《无间道》未必强于《活着》《霸王别姬》,却轻易能斩获金像、金马大奖和5000多万票房,翻拍版同样擒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甄嬛传》同样如此,尽管我真心觉得前面缓慢拖沓,后面才有震撼心灵的催泪细节,但是数年来备受剧迷推崇,重播次数与网络流量屡创新高,亦是真实数据。

  改编自流潋紫原著小说,曾执导《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的郑晓龙导演却选择了87版《红楼梦》旧式拍摄手法,其服化道、医学、礼仪、古典台词均凝重精美,制作达到了罕见的经典程度。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锐变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毒妇,这让《甄嬛传》拥有了一个好故事基础,每个人物都充满了矛盾和对立面,孙俪、蔡少芬、蒋欣、刘雪华、斓曦等明星,对人物细节与内心世界刻画丝丝入扣,令《甄嬛传》拥有太多优点。但播出两集,甄嬛小主还在宫门外转悠,演到了几十集后,果郡王才私通甄嬛,相比《金枝欲孽》首集便是玉莹、尔淳或进宫选秀或逃避追杀,让人看得很着急很闷。但大段时间内,太监不出来喊:“上朝”、“退朝”,用鞭子抽打地面三次,皇帝出行奴才不是下跪行礼而是背过身面壁而立、皇宫每年都要举办滑冰比赛、赏赐某宫女一丈红,这些宫廷专业知识到展现得很到位。

  德妃、隆科多、八阿哥、年羹尧等重要历史人物,出现并延续在《甄嬛传》中,或多或少反映了“九王夺嫡”前后雍正宫斗恐怖。剧中,毒死隆科多的,居然是刘雪华演的德妃。从女方含泪的追忆中,透出一段情侣难聚的伤心往事:男方曾为荣华富贵,欺骗并出卖后者,才酿造今天“毒酒”。而贤惠可人、知书达理的沈眉庄,心思缜密、为爱复仇的甄嬛...都拥有美貌动人的容颜,却被某位帅哥搞得意乱情迷,直接为雍正带了多顶“绿帽子”。而害死纯元皇后等人的太后,姐妹反目、声音被毁的安陵容,嚣张跋扈的华妃、咄咄逼人的祺贵人,野性傲骨去复仇的宁贵人......她们不是红杏出轨的绿茶婊,就是背地里捅刀子的毒妇,全部聚集在深宫里大搞“美人心计”。《甄嬛传》不是一部完美作品,但影像风格美轮美奂,美女贵妃互相争斗,却是女性观众最爱,恰恰迎合了电视剧主流市场人群。

  著名影帝陈建斌扮演的雍正,像是一个疑心病极重的歹毒政治家,仿佛除了纯元皇后谁都不爱,喜欢甄嬛当贵妃,只因她懂音乐,长得像“纯元”,获知她出轨,则疏远加害,就算对待华妃、皇后、果郡王等人,同样听到不忠就下毒手。这角色上,个人觉得陈老师演得太过脸谱化,缺乏柔情细腻一面。相反,李东学出演十七爷果郡王允礼,则是温文尔雅,帅气逼人,典型“情圣”级讨巧人物。哥们大半夜能跑去荒山野岭吹笛子,为佳人驱赶讨厌的老鼠,还有武功、懂军事、懂音乐、懂情调,就算有了两位貌美娇妻,都愿意为甄嬛赴汤蹈火,先等于是被发放到边疆,然后等着痴情惨死。这或许是流潋紫梦想中的痴情男神,恰恰成为了《甄嬛传》中闪光与点睛之笔。

  因为果郡王对爱人掏心窝式的痴情,反衬着雍正的残酷、冰冷、卑鄙、无情。从“嬛嬛”到“熹贵妃”两个口中不同时期的称呼,谁没出皇帝对爱妃态度的转换呢?有这样的丈夫,难怪沈眉庄酒后乱性后,死心塌地爱上渺小懦弱的温太医...

《盗墓笔记》剧评

剧评 电视剧评论 盗墓笔记好看吗
《盗墓笔记》剧评

  在听闻《盗墓笔记》要拍电视剧时,我真的很高兴。

  我从初中看《盗墓笔记》到今年已经第四年,够我把《盗墓笔记》这不算长的八本书翻个好几遍了。一开始被基友口中的瓶邪吸引,(没错我是腐女)后来渐渐被书中描写的场面,被书中的人物,被书中精彩的剧情深深吸引了。才会在后来追《藏海花》和《沙海》。也在心里期盼着可以从视觉上重新看《盗墓笔记》。可是当我知道剧中会出现两个原创人物时,对这部剧的期待瞬间少了一大半。像我这种原著粉想看的是原汁原味的《盗墓笔记》,而不是改变之后面目全非的东西!

  我承认,喜欢盗墓笔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瓶邪黑花。但,我是个腐女没错,但我首先是个原著粉!

  原本我还想着,原创人物就原创人物吧,主角不崩就行。可是点开视频,光是开头就差点看哭。我看的还是《盗墓笔记》么?!吴邪什么时候去的德国?还留学保护文物?!为什么胖子和阿宁这么早就出来了?我相信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出错的话胖子第一次出场明明是在七星鲁王宫里,而且胖子以头顶铜罐的造型出场,根本没有在内蒙相救这一说。而阿宁,我一开始挺不赞同唐嫣演阿宁,但看了之后觉得没有那么糟糕,就是有点过于刻画冷面御姐feel。至于她出现在第一集,我就只能呵呵了这穿越的也够狠。(黄豆再见)

  再说吴邪和那个原创人物High 少。首先吴邪的店没了,改为住在集装箱里。(那造型真的很像集装箱)其次店没了,王盟自然也没了,没了吴老板这个称呼,吴邪的破金杯也变成了奇瑞再来也没说吴邪的专业是什么,就突然能看出那是什么时候的字?快别逗!最后吴邪真的有那么高的道德准则?谁信啊!好想让编剧注意,这是《盗墓笔记》!不是《考古笔记》!来跟着我念:Dao(三声)Mu(三声)!保护文物什么的真是够了!

  然后是三叔。三叔我个人没什么意见,但在我心里三叔就是个老狐狸,不会那么容易被吴邪威胁他如果真的不想带吴邪去下斗,自己提前走不就好了?而且,吴邪不开店,还去保护文物,那三叔为什么还要告诉他有龙脊背?让他拿去捐给国家?搞笑!这么明显的bug我也真是醉了。再说High少和陈丞澄想下斗,三叔不可能那么心软,毕竟下斗是那么危险的事,三叔定会自己心中有数,不可能带俩拖油瓶。就算立方陈也算他侄女,他也不会因为她哭几句就松口的!而且吐槽一下,吴邪家的门锁真得换了,那锁匠其实是裘德考的卧底吧!专门派来黑他的吧!

  接着是俩原创人物。首先说明一下,因为是原著粉,所以一开始主观上就不喜欢这两个角色。High少到还好,勉强把他当王盟看,不能忍的是立方陈。硬加个角色进来有意思吗?真难为编剧能想出陈文锦的侄女这个人物!立方陈一出现,不得不说那吃相与二师兄有的一拼!而且,表现得太做作,好像是饿了三天才放出来一样,吃货属性不用这样刻意表现吧!并且,她一开始冒充吴邪女友让吴邪付账这一点我相当不喜欢。在三叔拒绝带她下斗时质问三叔的语气我也真是醉了,什么叫东西也是我帮你买的,三叔还缺那点钱?虽然三叔没有给吴邪钱,但那是他大侄子!而且三叔时主导人,他应该为整个团队考虑,而不是考虑她陈丞澄的个人感觉!

  最后是张起灵。杨洋的颜值我无话可说,确实很高。可是那斜刘海遮右眼的杀马特造型是怎么回事?!高唱‘杀马特杀马特,洗剪吹洗剪吹洗剪吹‘么?!刚出场那会,只见悬崖边(真的好边!)突然出现一个人时真的吓尿了好嘛?!现出真身时...

《京华烟云》剧评

剧评 电视剧评论 京华烟云好看吗
《京华烟云》剧评

  怎能如此“糟蹋”姚木兰

  电视版的《京华烟云》让我非常失望,我那么欣赏的姚木兰,林语堂笔下那个自信、明理、眞诚、善良、坚毅、才华横溢的京城才女,怎会变成了电视中那个为一份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貌合神离的婚姻而让人喜欢不得的女子?如此委曲求全,如此低声下气,如此的不懂得爱惜自己!

  无可否认,电视版中的姚木兰仍然美丽而聪颖,宽容而坚毅,我唯一不懂的是她在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隐忍。孙亚对她所有的不堪似乎她都能云淡风清的一笔带过,她看上去那么的坚强,那么的毫不在意,所以在电闪雷鸣的雨夜,孙亚可以弃她不顾而跑到另一个女子的屋里,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女子百般恩爱却无能为力,甚至为了救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女子,她放下尊严对一个她鄙弃的男人弯下傲骨……

  就如孙亚所言,他与木兰的结合就是一个错误,两个本不相爱的男女被家人生生绑在了一起,没有幸福也没有未来,这样的婚姻为什么不能结束?这样的两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姚木兰明明懂得这些事理,可她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份婚姻不放,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要如此隐忍的陪着一个不爱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一开始的婚姻本来已经是错误,可聪颖的木兰为什么还要将这个错误一再的延续下去?

  原著中如此一个通情达理,知书识礼的大家闰秀,怎么可能做出这么死脑筋的事情?与理,与情,都跟木兰的才情、思想严重不符,可编剧却是偏偏想出了这样的一出戏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原著中的孙亚只比木兰大一岁,孙亚和木兰也是两情相悦的一对壁人。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曼娘说:“我看见咱们每逢提到木兰的名字,孙亚的脸就发红,就害羞。那一天,木兰在这儿跟经亚、我和老师说话,孙亚听说她来了,就跑进屋来向木兰的脸上看,木兰当时显得怪难为情。后来孙亚慢条斯理儿的说:‘兰妹,你要不要到英国去念书呢?干什么听傅先生的话?’。孙亚说这话好像挺害怕的样子。木兰随即很镇静的说:‘你弄错了,那是我哥哥要去。’孙亚一听才放了心,高兴的跳起来说:‘眞的吗?你眞的不去吗?’木兰微笑回答:‘我唬弄你干什么,你好笨,比方我眞到了英国变成了个洋女人,那你怎么办?’孙亚说:‘你若去,我跟你一块儿去。’木兰害羞脸红,显得很不好意思。”

  曼娘很简短的一个叙述,就将孙亚与木兰一开始的情投意合点了出来。这才是眞正的姚木兰,尽管才色兼备,但她并不是大女人,她仍是一个娇俏可爱,能让男人生怜的小女子。

  然而在电视版中的孙亚眼里,木兰是他不愿承认的妻,她什么都懂,为人处世样样在行,什么都要教他,甚至是改造他,他害怕木兰就像害怕他的母亲一样,在孙亚眼里木兰甚至不算是一个女人,她没有女孩子的那种娇态,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就连她体贴的为孙亚按摩放松时,说话的语气仍然是从容不迫的那种淡定,那是母亲的孜孜教诲,不是妻子的温柔细语。这样的木兰,你让身为男人的孙亚如何去爱,怎么去爱?

  编剧将原著中,木兰的哥哥体仁的故事生搬硬套在了孙亚身上,却生生的毁了姚木兰这么一个绝代佳人。

  ...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