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栏目,提供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师资格考试

  大家做好准备迎接考试了吗?出国留学网诚意整理“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只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总会有丰硕的收获!欢迎广大考生前来学习。

  2017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利用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使学习者从没有学习动机到形成学习动机的过程。根据不同的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帮学生确定可以实现的、挑战性的、现实的、具体的以及短期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意义的,确保他们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

  2.设置榜样

  以社会上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的同学中的分子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特点。由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应设置与其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布鲁纳所重视的学习动机,就是指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2)使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其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时,将该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例如,苏联的莫洛佐娃在一个六年级班上,利用男生们想做海员又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组织有关的主题活动。在海军活动的游戏中,要求孩子们学习各种有关的知识(历史、地理、航海、摄影、制模以及音乐等),大大地促进了学习需要和认识兴趣。这是培养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经验。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成功或满意的结果时,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引导经常失败的学生做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帮助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3)教学生学会何时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每一...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德育概述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本文“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德育概述”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主要是通过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道德活动,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品德的含义和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品德在我国又称为品行、德性或操行等。例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按照学生守则的要求,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助人为乐等,我们就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成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种成分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从心理构成的层面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成熟地把握品德的实质,而且能为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中学生品德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

  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道德思维的水平上;二是表现在道德观念的程度上。

  1.中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

  道德认识,首先表现在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上,它实际上是道德思维水平的反映。同时,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也往往影响到道德认识的水平。

  中学生道德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1)道德思维发展是有年龄特征的。就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刚人中学处于不理解或停留在表面认识的阶段,初三下学期处于初步揭露实质的水平,高中之后则达到了能够理解行为规范的实质阶段。

  (2)道德思维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随着个体整个思维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到高一末趋向于基本定型。这是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

  (3)道德思维的发展,反映了个体品德发展有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塑造和转化学生品德的可能性。

  2.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

  中学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教育条件下,在中学生本身的实践、交往和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点正是中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中学生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的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一般情况下,到初三下半学期开始趋向于稳定。

  (2)在一个真正形成良好班风的先进集体中,正确的集体舆论和集体准则,使班集体的道德要求变成绝大部分集体成员的行动指南,使有错误观念的学生不仅数量逐渐减少,而...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感觉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感觉”,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一)感觉的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认知的起点。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感觉,人类已有的正常心理活动也会遭到破坏,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将遭到破坏。

  (三)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四)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肤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作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2)继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4.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作联觉。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学习动机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 教育与知识能力考点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学习动机”,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一)学习动机的概述

  (1)含义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因素

  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

  1)学习需要(内驱力):这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需要的主观体现形式是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包括学习兴趣、爱好、信念等。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说学习需要即学习的内驱力。学习需要是个体学习活动的最根本的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2)学习期待(诱因):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起推动作用。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不能等同。学习期待是引起学习的原因,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学习目标又常常是引起学习动机的诱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维持起支配和调节作用。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3)维持(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学习动机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①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②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其学习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

  当然,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学习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知识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学习理论”,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命题点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比如,学生反复地练习乘法口诀表,最后能背出乘法口诀表。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试图

  解释行为变化是如何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的。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食物能够诱发狗分泌唾液的本能反应,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巴甫洛夫将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而将唾液分泌的本能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铃声本来是中性刺激,不能诱发唾液分泌的反应。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相继呈现后,单独呈现铃声,狗也能够出现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时,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诱发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应。这种经典条件作用建立的基本过程可以表现为:

  2.反射

  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分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2)第二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作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日”。

  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二)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迷笼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尝试

  错误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重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2017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重点整理

  本文“2017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备重点整理”,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整理,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考点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考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姓名
书籍
作用
孔子
《论语》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文献
乐正克
《学记》
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教育学专著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

  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5.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白板说”。第二,主张绅士教育。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一确定疑难所在一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一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一验证这个假设。

  更多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详见教材。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教师资格证备考辅导

  2017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时间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迫在眉睫,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网。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七)

  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09.班集体的发展要经过组建、初步形成和形成发展三个阶段。

  110.班级管理的模式有班级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11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

  11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13.班主任工作中,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进行品德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其工作的重点,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14.课堂气氛主要包括积极的课堂气氛(最理想)、消极的课堂气氛和对抗的课堂气氛。

  115.课堂纪律的类型主要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指导下)、集体促成的纪律(学习兴趣小组)、任务促成的纪律(具体任务)以及自我促成的纪律(自律)。

  116.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地啊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17.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间接性等特点。

  118.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19.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120.教师的人格特征中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121.福勒和布朗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阶段。

  122.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

  123.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表现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评价等方面。

  124.职业倦怠主要表现有情绪枯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6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辅导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六)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迫在眉睫,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六)”,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网。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六)

  德育

  10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道德情感(知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10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

  10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了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104.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讲道德判断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包括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纪守法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05.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0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07.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方向,疏导为主;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影响要一致,理论实践要统一;严格尊重相结合,正面约束定规则;集体个别共存活】

  108.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体谅模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6教师资格考试题库 

  教师资格考试备考辅导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五)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迫在眉睫,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五)”,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网。

  教育知识与能力选择题必背知识点(五)

  学生发展心理

  8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包括: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青春期冲动性与压抑性并存。

  85.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靠感觉】、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逻辑思维】。

  86.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教学最佳期)”。

  87.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操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88.中学生情绪特点包括情绪的自主性(独立性),情绪活动的丰富性、情绪体验的跌宕性(波动性、不稳定性、冲动性),情绪的逆反性、情绪的心境化。

  89.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复杂性与简单性共存、强与弱共存、稳定与波动(冲动)共存、外露性(开放性)与掩饰性(内隐性)并存。

  90.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主要方法:转移法、补偿法、发泄法、升华法、调节认知(认知改变)、积极的自我暗示、幽默。

  91.人格特征包括:整体性(整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功能性。

  92.气质的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93.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94.认知风格可以分为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冲动型-沉思型,同时型-继时型。

  95.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96.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97.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98.佛洛依德把人格机构分成三个层次;本我(遵循快乐)、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

  99.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学前期(3~6岁)的主要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的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9.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00.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与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相关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