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毕业》教案(一)
设计思想:
语文课教什么?这似乎是一个非常普通的问题。但是,有很好的回答吗?
在我小的时候,语文课教“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本(一整块红绸布)被撕成了一条条“美丽的红绸带”;后来,教“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要关注孩子的心灵和思想;现在,有人说,不仅要教“写了什么”,还要教“怎么写的”——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特点;还有人说,要教“阅读文本的方法、策略”……
李海林先生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一文中说:“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的,就是对‘教什么’的问题在理论上的毫无建树与实践上的全面落空和严重缺失。”这样就导致了语文教学课程体系的沿旧之路,改革无法深入、无法有实效,总在打外围战,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因没有先进的课程内容支撑而失去了积极意义,也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泛化、模糊化。
这其实就是一个语文课程内容的创生问题。面对同一个文本,我们教师该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关系到确定的先进的教学目标能否得到体现和实现的关键。我以为,言与意,是优质阅读教学的两个支点。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在结合了文本本身的特性,考量了学生的特质后,取得言意共生,道器兼顾的效果。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其一,位置特殊。位于第十二册教材的最后一篇,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最后一篇教材。其二,意义特殊。教学时,正值学生毕业前夕。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情感积淀与文本所表达的感情是非常契合的。
基于此,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也有着很特殊的意义。一个是言语技能、阅读策略方面的。六年语文学习结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字词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本的能力;另一个即孩子们共同生活了三年,且寄宿制学校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在这毕业前夕,有和这篇课文相通的情感基础,但又不完全相同,这毕业前的最后一课,应该是他们心灵成长的一个驿站。
提前自学
提前自学目标:
1、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一些新词。
2、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提前自学过程:
1、读课文1-2遍,从文中划出下列词语:
眷恋、偎依、矫健、教诲、雏鹰、炽热
其中“眷恋”经过查字典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析并分别组词:矫( )、骄( )、娇( )
“炽热”中“炽”的读音是__________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
情境研讨(两课时)
情境研讨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中作者对学习生活、老师的回忆和眷恋。
2、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哪些典型的镜头、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3、激发孩子们自己对母校、老师、同伴的深深眷恋,让这节课成为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