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晋文公栏目,提供与晋文公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晋文公(是《左传》载公元前671年-前628年;《史记》载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汉族,姬姓,名重耳。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赵国先祖)、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魏国先祖)、荀伯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亦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晋文公退避三舍

成语故事 历史故事 名人故事

  【晋文公小传】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了让奚齐继承君位,害死了太子申生,晋文公被迫出逃。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靡难,终于当上了国君。他安定民心,封赏功臣,成功地迈出了治国的第一步。公元前632年,晋、楚在城濮决战,晋国大获全胜。从此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退避三舍原文】

  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退避三舍翻译】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

  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

  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酒过三巡,楚王问重耳:“日后公子若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

  重耳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说:“楚国富饶,什么都不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假如真的有那一天,我希望与楚国永远和睦相处。”

  楚王已有几分醉意,说:“列国争霸,也说不定有一天楚国会与晋国交兵,公子你怎么办?”

  重耳老老实实地回答:“倘若真是不得已交兵,我愿命令部队退让三舍(九十里)。”意思是说不想与楚国发生战争。

  后来,秦国出兵平定了晋国内乱,杀灭群奸,重耳得以回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他整顿朝纲,发展生产,逐渐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

  楚王早有称霸中原的野心,第一步想先消灭宋国。宋襄公便派人向晋国求援。

  晋文公与群臣商量。狐偃、赵衰等大将主张不要直接与楚军交锋,而去讨伐归附楚国的卫、曹两个小国。

  晋文公于是派先轸为大将,顺利地攻克了卫、曹两国,并俘获了这两国的君主。

  楚国大将成得臣得到消息,只好暂缓攻打宋国,派使者见晋文公,表示愿意不再伐宋,希望晋军能退出卫、曹领地。

  晋文公接受条件,让卫成公和曹共公复国,但要求他们从此臣服晋国。

  成得臣得知消息之后暴跳如雷,决意要与晋文公决一死战。他指挥大军,向晋国发起进攻。

  晋文公想起当年对楚王的承诺,便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众将都不解,说:“主公难道怕成得臣吗?”晋文公说:“不,成得臣有勇无谋,我怎么会怕他呢?只是我当初与楚王有诺:一旦交兵,我当退避三舍,不可失信。”

  于是,晋军一口气退了九十里,在一个名叫城濮的地方驻扎下来。

  楚军中有的将领主张不必追了,此时收兵也算不战而胜,面子挣回来了。可是成得臣却丝毫听不进去,说:“他知道不敌我军,于是胆气尽丧...

与晋文公相关的名人故事

字谜:晋文公(打一字)

谜语
晋文公(打一字)(打一字谜)
谜底:谜底:耶
查看答案


出国留学网(m.zw.liuxue86.com)之小知识:猜谜方法的具体玩法.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发、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有加法、减法、加减法;属于离合体的有离底法、离面法;属于象形体的有象形法、象画法;属于谐音体的有直谐法、间谐法;属于综合体的有比较法、拟人法、拟物法、问答法、运典法。
  【象画法】此谜是根据谜面整体具有图画意味去合谜底。例如: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慧)

与晋文公相关的谜语

从唐朝开始——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

解释 晋文公

在流传至今的中国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清明多少显得有些特殊,因为只有它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表达农业气象条件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指出: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而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的这一节气称为“清明”,是由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的缘故。 

  谈到清明从节气演变到节日的起源,一般会提到春秋时晋文公重耳和其忠臣介子推的传说,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并不足以解释清明节真正的起源。 

  清明节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但还没有遥远到介子推生活的春秋时期;沿着它走过的路线回望,越过上千年,我们将目光定格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清明节生成的朝代。 

  小编特别推荐

  清明节放假安排 | 清明节高速免费 | 清明节活动 | 清明节来历 | 清明节是哪天

...

与晋文公相关的清明节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