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今天,那个晚上风雨交加,天气寒冷,比今天更甚得多。学校党委周书记独自一人,打着一把雨伞,来到了教室,参与了第一届素质班的集体活动。随后,又来到工商学院会议室与学生进行了座谈。在这次座谈会上,面对学生的“什么是湖北经济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问时,周书记讲到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怎么来的,三校组建合并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等问题时,首次提出了“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这一精神通过校报的宣传和师生五年的践行,已逐渐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财富。
我是这一精神的见证者、实践者、传播者、传承者和受惠者。为了纪念这一精神的提出我写下了《为了不被忘却的记忆》一文,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点启迪,像我一样从中受益。
为了不被忘却的记忆
灯不拨不明,理不辩不清。“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这十六个字所代表的我校精神,究竟该如何领会,就此,素质班同学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即你认为学校的精神是什么?如何解读学校的精神?
02年三校合并组建新校,03年新校选址并破土动工,04年第一期工程完成,五大院系迁入新址,05年第二期工程竣工,随后实现了一地办学,真正达到了融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校教职工无私奉献,在2000余亩荒芜土地上艰苦创业,抓住机遇,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用辛勤的汗水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生态园林式的新校园。按原省委副书记邓道坤的话说:“湖北经济学院发展是湖北高校建设史上的深圳速度。”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软件工程”也一刻没有放松。教学设备齐全,办学水平逐年提高,本科专业由6个扩展到36个,学科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日趋完善,正逐步向着“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的发展目标奋进。在短暂的三年时间内被省委政策研究室喻为“经济现象”,没有一种精神是难以想象的。那么,这种精神是什么呢?
有感于学生综合素质比较欠缺的现状,究竟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一直在寻求一种途径。经过多年的思考余探究,我于04年底制定了一套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于05年初在学生中介绍,并按自愿原则组成了一个40人的新班级。因为是第一次,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走得非常艰难。除了少数同学退出以外,还有不少同学产生了怀疑,也产生了动摇,我也陷入了困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我们的邀请,周书记欣然前往素质班与我们座谈,这一天,是2005年11月14日。在这次座谈会上,周书记谈到了学校的变迁和发展,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在谈到发展时,他指出,从百废待兴到初具规模,需要一大批勇于牺牲、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人,把学校党委布置的工作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会上、纸上、嘴上,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就是在阐述这个观念的时候,他提出“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这也是素质班起步阶段困难时期最需要的精神支撑。这一讲话内容被校报刊登以后,引起了师生广泛的认可。实践证明了这一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这种精神的强大动力,鼓舞着经院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业绩,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素质班师生坚定地走到了今天。
今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对此精神进行解读,这不仅为了纪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的理解此精神的丰富内涵,以此为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进步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念。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民族需要一个民族的精神,如“五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