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一种体验,它们能让人浸透在时间的感觉之中。那么大家知道《植物的欲望》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植物的欲望》读后感”,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查看。
《植物的欲望》读后感
下午帮一个朋友送花给女友。选花、派送、拍照等事全权交由我负责。
是一束粉色玫瑰,外围搭上淡鹅黄的小碎花与偏浅的墨绿宽叶,香槟色的包装,配有白纱。挺适合夏天,清爽淡雅。
和大多数不知情的妹纸一样,姑娘见到我和花时,都是惊讶,还有嘴角抑制不住的上扬。有趣的是,我们送花上门时叔叔在家,姑娘的脸红出卖了她的怦然心动。她不好意思,索性也不正眼瞧那花,反而一个劲儿嘟哝起男友。与我们的聊天时,她明显心不在焉,手机屏幕闪个不停,时不时还流露出可爱的表情。哦对了,他们是昨天才正式确立关系。
之前收过几次花,今年冬天生日家里还摆上了一束红玫瑰。记忆库给我的信息就是,和所有女生一样,会在看到花的一瞬间非常高兴!每年四月,花神的季节来临,就想给自己留一大段完整的时间,沉浸在春之韶光。
人为何喜欢花?第一反应:美!
人人都有对美的欲望。心理学家在诊断抑郁症时,用到过一个“花神倦怠”参数,它可能是折磨个人的综合病症。但并非对社会结构形成折磨。犹太人和早期基督徒反对对花的欣赏和使用,他们认为这对神教构成了挑战,他们旨在扑灭异教徒自然崇拜的火星。想一想,伊甸园里,其实是没有花的。早期的非洲,缺乏花的文化,花在宗教仪式或日常习俗中几乎不起作用。
花的美,都是些什么?抛开视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感性体验来看。
花的美,首先与健康挂钩:花朵颜色的艳丽、花粉的甜蜜,才能确保蜜蜂的来访与授粉。清教徒最先接纳的是实用的花,因为花预示着果实。正如一个贫瘠的国度,很难欣赏奢华的花。
不过即使在秩序社会中,也会蹦出反例。在“一片沼泽,世界的屁股”的低地国家荷兰,17世纪中叶爆发了郁金香狂热。这个不易激动、吝啬节俭的加尔文派的国家,通过郁金香展示异国情调,昂贵口味。郁金香的实用性不大,一定程度也迎合了当时人文主义努力在艺术和宗教之间造出的某种呼吸空间。
花的形式,在审美中越来越重要。书中提到“对于一种花来说,通往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道路,总是要依靠人类在转变的关于美的理想。”玫瑰、郁金香、牡丹这类丰产又变化多端的花,很能适应美学和政治气候的变化。玫瑰在伊丽莎白时期,是开放的,热情洋溢;而到了维多利亚时期,就变成整洁的,谦和有礼。
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一个想着秩序,一个代表狂欢。酒神文化,宣扬一种甜蜜又短暂的感受,同时也是凶猛的。植物学中有个说法:这株郁金香爆发了,即郁金香非理性突变,产生了火焰般生动的颜色对比,像极了酒神文化。
我挺喜欢一个诗意的说法:花是一种体验,它们能让人浸透在时间的感觉之中。它们的飞逝,很容易打动人心。不由得联想到另一次美的体验。去年坐车进了祁连雪山,下午7点那会儿,我们迎着太阳走,暖色的余辉弥漫在窗里窗外,瞳孔中有玫瑰色的你,短暂的时间被扩大成心理上的一种长久回忆。
这是一种被强烈捕捉到的时刻,我们放弃自己,不再是自己。
书中关于代表美丽的郁金香,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