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知名大学农村生源的下降,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这一趋势,在冠以“农”字的大学也同样存在。今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此前9年,这一比例一直稳定在30%以上,而今年只有28.26%。
【相关评论】
有同事1996年毕业于中国农大,他说,当时他的同学大多是农村来的,班里城市的学生屈指可数。相隔也就十几年,变化竟如此之大。中国农大招办主任周旭峰分析,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下降与城镇化进程有关,其次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有差距。对此形成呼应的是,中国农大今年在京、津、浙等发达地区生源充足且质量不错,而西部地区生源相对不理想。
【热点评述】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兴趣没有城乡之分,城里学生当然也可以当农业科学家、生物学家,也可以去研究小麦、水稻,可以去专攻基因工程,这都是很正常的。至于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中国农大和其他重点高校原因是一样的。除了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减少之外,更与城乡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有关。都是按照分数录取,很多农村孩子,可能对农业有兴趣,却无法达到中国农大的录取分数线。而在目前情况下,大学录取还没有针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倾斜办法,自主招生也不会给农业方面有专长和特殊兴趣的学生加分。况且中国农大又主动放弃了自主招生资格,录取也只能按照分数从高往低来,即使特别照顾,也只能是个别分数在临界线的考生。
教育基础资源分配不均,造成城乡“公平上升”机会的差距。的其实,中国农大农村生源减少只是大学农村生源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农村生源比例连年降低,虽然问题出现在大学,但这种局面在此之前已经注定。城乡教育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城市对农村优秀生源和师资的倒吸现象明显,造成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是增加反而有减少之虞。教育本来是最能够打破由于自然条件、个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创造公平上升机会的渠道,但由于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可能反而加剧了不公平。这是急需从上游改变的现实。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消除农村学生的“心理障碍”。农村学生不愿意学“农”,原因也可以归结到城乡区隔和城乡差距上来。按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农业应该更有感情、更愿意回报农村和农民才对,但令他们“敏感”的,不是“农”这个职业,而是“农”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农村孩子不愿学农,医生的孩子不愿学医,这显然不属于正常的“阶层流动”。因此,只有从更多方面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褪去农民身上的身份和权利色彩,让农业成为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正常职业,才能消除农村孩子对农业的“敏感”。
【一句话点评】
只有从更多方面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才能扭转大学特别是知名大学农村生源不断下滑的不正常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