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港漂族栏目,提供与港漂族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北漂一族”的困惑

困惑 一族
散文标题: “北漂一族”的困惑
关 键 词: 困惑 一族精美散文
散文分类: 精美散文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五一”前两天,我和搭档兼领导连夜踏上北上的列车,目的地是祖国的心脏——北京。进京,从来没有想过,也是第一次,意外之余,没有太多的激动。北京之于已不再年少的我,丧失了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况且我们还有任务在身。

拍摄的对象自然是老家人,现在地道的“北漂一族”,搞泥塑,不甘在家乡的功成名就,渴望着在文化之都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可能是很多北漂的艺人共同的目标。拍摄的时间只用了六七个小时,对要占据专题片半个篇幅的主人公来说,非常仓促。拍摄结束直到现在,他留给我的只凝结成了两个词:执着和迷惘。

他的女儿已经读初中,家中还有年老的父亲,却为了追求艺术抛妻弃子,丢下老小,只身来到北京。他到北京已经有半年时间,租住着一处每月300元月租的四合院,这里离市区有30公里,中间要转两路公交车。他告诉我们,到北京首先困扰他就是生存问题,这是以前他从没想到的,现在基本能够收支平衡,靠朋友代销泥塑解决了生存问题,却面临着想家和追求成功的煎熬。我们问,成功指什么,他说很简单,举办个展,将自己的作品推开,让更多人去了解,接受。他说,一开始来北京,不顾年龄和家小,他是执拗的,而现在,他很矛盾。有时很想干脆回到家乡,过着平常人的日子。在家乡他完全可以过得很舒适,也能继续做泥塑,但如果没有做出点成绩就回去怕遭来嘲笑,何况对在北京发展,他始终抱着微弱的希望。说这些时,他很平和,可能是性格使然,偶尔笑笑,但笑容中、眼神中总透露着迷惘。

社会飞速发展。这个时代,人口流动空前之大。背井离乡,这个曾今有些苍凉的词汇,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践行。但在“北漂一族”看来,它似乎附着更多原始的涵义。

静下心时,常常被困扰——

人生是应当安于生活的现状,过着一种已经适应了的平淡生活,还是去更广的空间里寻找更高层次的追求?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竭尽全力不停的奋斗,不断的提升抑或是碰壁,还是坦然的波澜不惊的生活?

不断的追求、拼搏,最终的目标又是什么?会不会是绕了一大圈以后又回到原点,继续着本质上和原来一样的生活。就像下面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老王在树下休息,老李走过来对他说:“嗨,为什么不去上山砍柴?”

老王说:“砍柴干什么?”

老李说:“好卖钱啊。卖到钱就可以买驴,再沿家挨户卖柴。挣了钱就再买卡车,然后买木厂卖木器,再买更多的卡车,那样就可以发大财了。”

老王问:“发了财干什么?”

老李答:“发了财就可以逍遥自在地享清福嘛。”

老王说:“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什么?”

这个故事总是带给我不属于我这个年龄段人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很多时候都在忙忙碌碌中忘却了生活的本真以及人生的最终索求?我们是不是大多数时候都活在别人的眼睛中,活在自认为的面子里?我们常说,离家的孩子有出息,可有多少人走在路上,却为家乡魂牵梦绕,走到人生的终点,却总想着落叶归根。

回归,是人生的圆满,还是生活的悲剧?

喜欢

...

与港漂族相关的散文吧

申论复习资料:关爱老漂族

申论 国考申论 申论复习资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知不觉就产生了“老漂族”,他们的情感和精神已经从原先的生活状态中剥离,亟待情感和精神上的重塑,他们才能生活得自在和充实。

  申论复习资料:关爱老漂族

  背景:

  所谓“老漂族”,是指那些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在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老漂族”,面对陌生的都市生活,“老漂族”们有着种种不适和牵挂,他们有时候很想回到老家,但是背负帮子女带娃的责任,往往选择默默地忍受着,毕竟在这里还能享受着与子女孙儿齐聚一堂的甜蜜。

  公考角度解析

  提出观点:

  生活在城市里的“老漂族”,其情感和精神已经从原先的生活状态中剥离,亟待情感和精神上的重塑,唯此,他们才能生活得自在和充实。

  综合分析:

  之所以会产生“老漂族”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生存压力大,年轻人生了小孩以后,又不得不回到职场,家中就面临小孩无人照料的问题,而有钱人家雇请保姆照看,也出于安全的担忧,由父母过来看着,这样更放心一些。待到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又面临“三点半”现象,不得不请老人过来接送,否则,作为职场人士的年轻父母,哪有时间接送孩子?

  对于老年人来讲,与孩子待在一起,照顾更小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固有思维。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能够照顾更小的晚辈,是他们的一大遗憾,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很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着抢着要去照顾小孩,做家务。至此,“老漂族”便产生了。

  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如果说帮子女带孩子引发的问题是“老漂族”的家务事,那么,“老漂族”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则非“家务事”,而是需要得到“城市抚慰”和制度关爱。而今,外出打拼的人越来越多,进入城市的“老漂族”也随之不断增加,“老漂族”已经成为城市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群体。面对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从国家到地方均应有更积极的应对举措和制度安排,让他们也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非在空虚、孤独中走完余生。

  对策措施:

  将“老漂族”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议事日程。街道社区组织的公共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通过这些活动让“老漂族”们认识、结交更多的朋友,重建情感“关系网”,弥合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感。

  不断完善医疗、养老等制度设计。给予“老漂族”制度上的长效关爱,特别是医保的异地报销。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与港漂族相关的申论

申论模拟试题:“老漂族”的烦恼

申论 申论模拟题 申论模拟试题

  出国留学网为你整理了申论模拟试题:“老漂族”的烦恼,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本网公务员栏目的资讯。

  申论模拟试题:“老漂族”的烦恼

  【给定资料】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回家省亲的日子近了,54岁的陈玉萍掰着指头掐算着日子,一年前,她离开生活了50年的东北老家,来到石家庄帮忙照看孙子,今年五一,陈阿姨特意和儿媳“请假”,早早预定了回家的车票。

  去年3月,为了支持子女工作、照顾孙子,陈玉萍离开老伴,从哈尔滨来到石家庄,成为陌生城市中的一员,像陈玉萍一样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跟随在外地定居的子女生活的异乡老年人,学界称之为“老漂族”。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其中43%的老人离乡是为了照顾晚辈。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们却和陈玉萍一样,从四面八方来到子女所在的都市,成了子女家庭中的保姆,在每天的黄昏中奔波忙碌,也在一生的黄昏中漂浮不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漂族”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城市中新涌入的人员中,除了各地拼命争取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外,还有他们的父母与子女。如果不能给予“老漂族”更多的关爱,城市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而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若不能重视整个老年群体的权利诉求,则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会更加艰难。

  随迁老人与子女生活一起,是解决“空巢之痛”最好的方式。不过,从“连根拔起”到“融入难”,横亘在老人们面前的,其实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或与子女交流难的代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政策滞后与关爱不足下的人情缺失。很多时候,他们被视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权利因为“家庭关系”的因素,而被人为忽略。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等方面的制度衔接缺位,以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硬件的缺失,也需要政府发挥兜底的作用。

  在“老有所养”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老有所乐”的品质要求更难以实现。解决“老漂族”的社交行为阻碍和融入困难,降低老年群体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需要释放更多的政策善意与服务热情,解决他们生活难、保障难的后顾之忧,并以文化感染、制度衔接和社区服务,让“漂”来的老人们快速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生活乐趣。如此,方能使其“心往向之”。

  波兰社会学家鲍曼用“液化”来说明社会流动现象,从农业社会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转化为现代社会流动、轻灵、千姿百态的液体状态。“老漂族”说到底,就是社会流动加速的产物。在老龄社会已经到来的当下,读懂“老漂族”的爱与痛,需要多方合力。

  就时下情况看,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先易后难”的原则,政府可以优先解决较为迫切的诉求与愿望,比如加快医保政策的全国性统筹,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和文化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和日常照料功能等。强化对外来随迁老人的关心,在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制定中长远的计划,方可避免特殊群体的边缘化。不歧视,不排挤,公平对待,营造更加温情的环境,是政策应有的基本考量。

  【问题】

  给定资料反映了当今老漂族的烦恼与困难,请就老漂难题提出解决建议。

  要求:

  (1)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概括性强。

  (2)不超过300字。

  

严峻就业形势催生四类校漂族

就业 校漂族
    在大学校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已不再是学生,除了大学宿舍变成了租房,依然过着去食堂吃饭、去操场锻炼、去图书馆自习的“四点一线”生活。这个特殊的群体往往被称作“校漂族”,他们虽然已完成学业,却没有踏入社会就业,仍然滞留学校或周边,或继续考研,或等待就业机会
 
  连日来,记者走访海口各大高校发现,“校漂族”主要分为“四大派”:提高学历来增加就业机会的“考研派”、边工作边找机会跳槽的“观望派”、回味学生生活的“恋校派”以及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派”。
 
  考研派:
 
  增加就业的砝码
 
  考研是“校漂族”成群的最大原因。不少学生大四时考研失利,会选择毕业后“校漂”的方式继续备考。海南大学法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张胜胜今年考本校法学研究生失败,出于不甘心,也迫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他选择了“校漂”继续考研。他告诉记者,他与朋友在学校附近合租了三室一厅的房子,自己住小间,一个月才300块钱。现在每天依然生活在学校,但心态却完全不一样。“我已经失去了第一次就业机会,考研也是为了增加以后就业的‘砝码’,但如果‘二战’都不行,那压力就大了。”据他介绍,像他这样“二战”的很多,有些还有考两年、三年的,甚至更长时间。
 
  “大多数都还在自己的母校备考,而我却在异校。”湖北某专科学校的大专生郑飞认为自己是考研队伍中最尴尬的一类。2009年新闻学专业毕业的郑飞以“临时工”身份进入武汉一家小报工作,工资每个月1500元。工作受挫的他一个月之后就辞职了,并搬进湖北大学开始了考取该校新闻学研究生的“校漂”生活。随着今年第三次考研失败,他也陷入了迷茫。“当初考研是想把学历弄上去,可以有机会找个好点的工作。现在我就是一‘鸡肋’,放弃吧,觉得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继续考吧,我年纪不小了,家里的负担也太大了。”
 
  观望派:
 
  求职不满意,伺机跳槽
 
  学校是就业信息相对集中的地方,一些没有找到满意工作的同学选择留在学校或周边,以便获取最新就业信息。他们往往先干着一份工作,一旦出现好的工作机会,就会随时准备跳槽。
 
  海南师范大学的邹自涛就是“观望派”的典型。2011年毕业的他进入一家培训机构当语文老师,不甘心屈就的他一年前回到学校,租住在学校的教工宿舍,现在每天除了上班,没事就会向学校或老师打听就业信息。“第一次就业时错过很多机会,没有进正规学校工作。我的目标是当一名初中老师,在“校漂”期间我已经考了教师资格证,住在学校可以获取一些学校招聘的信息,有机会可以找更好的工作,而且学校图书馆对于教师工作来说是个很好的‘充电’平台。”
 
  恋校派:
 
  重温当学生的感觉
 
  “这里是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熟悉的椰林,熟悉的图书馆,重新住回这里我觉得自己从不曾离开。”今年四月刚搬回学校的何雯丽去年从海南师范大学毕业,现在是一家汽车4S店的营销员,她告诉记者,她是因为留恋校园生活而成为“校漂族”的。
 

港漂学生就业压力大

香港 学生 就业压力
     【出国留学网】最近几年,毕业后的内地学子在港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成了困惑的港漂一族。回忆之前掀起一股内地生前往香港学习的热潮,“国际化大都市”“来港镀金”等美丽的梦想把一批批最优秀的学生带到香港。
 
  阿忠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内地硕士生,与他同班的内地生共有12人,大部分来自京上广等地。毕业后,他们有一年时间留港找工作。
 
  阿忠希望找一份艺术行政类的工作,但几个月过去,依然没有着落。职业计划时刻变化着,啊诗忐忑不安地度过了的四月五月六月,如今又进入了七月。“样子太颓是不会有工作的,我要散发满满的正能量。即使看着账户数字在减少,也还未到绝望的时候。”
 
  内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社会焦点话题,这就成了一众学子奔赴香港读研的动力之一。有调查显示,66.8%的内地人看中香港的大学招牌,“在求职时更具优势”。
 
  另一项调查则显示内地生在港就业的残酷现实:自香港开放内地生入读大学以来,尽管超过90%的内地生都有在港就业的倾向,却只有不到18%能实现自己的意愿。据了解,内地生在港找工作最大的障碍是粤语。由于香港开展全英教育,在校期间,不懂粤语,对学习基本上没有障碍,但是一到找工作,这就成了大部分内地人找工的劣势。
 
  阿忠是广州人,粤语对他基本上不构成威胁,但是几个月的找工历程,让他焦头烂额。“这个行业职位本来就少,而且要对香港大环境比较熟悉,而且多数只招永久居民。”一口流利的粤语,自小深受香港文化的影响,阿忠觉得横跨在他与香港学生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永久居民”。
 
  如今,阿忠自觉有些累了,虽然觉得不甘心,但是也不再坚持要留在香港。“如果内地有适合的工作,我也会选择回去。”
...

申论热点:“老漂族”现象考验城市治理水平

申论热点 公务员申论热点 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

  “少小离家老大回”,在外无论漂泊多久,家乡才是真正魂牵梦绕的地方。出国留学网整理了《申论热点:“老漂族”现象考验城市治理水平》,欢迎阅读!更多精彩尽在本网,敬请关注!

  申论热点:“老漂族”现象考验城市治理水平

  【热点背景】

  “少小离家老大回”,在外无论漂泊多久,家乡才是真正魂牵梦绕的地方。如今,有的老人本想在生活多年的故土安度晚年,却离开故土来到城市,有的是为了照顾子女,更多的是为了照顾孙子孙女,成了“老漂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综合分析】

  “老漂族”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是因为这些“老来漂泊族”不再是单个的个体行为,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老漂”妈妈的苦与乐,是“老漂族”群体现状的真实写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乡打拼。很多父母由于担心子女在外生活无人照顾,或帮子女带孩子,选择离开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这样一个老年群体,被学术界称之为“老漂族”。

  中国社会一向重视熟人文化,乡土关系和血缘关系意义重大,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一旦来到了陌生的地方,他们很容易将自己定位为异乡人,难以获得归属感。在所寄住的城市,除了自己的子女,许多“老漂族”并不认识其他人,社交关系的断裂与情感纽带的脱节,让不少“老漂族”成为陌生城市里一个边缘化的孤立者,成为典型的“隐形人”。

  “老漂族”的存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家庭模式息息相关。然而,“老漂族”在城市生活,面临着诸多难题。语言沟通、生活方式、城乡习俗、社会交往等,都会给“老漂族”带来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但与适应新环境相比,精神空虚和情感隔膜,则是“老漂族”所面临的更大困境。因此,必须正视“老漂族”背后的心理障碍和养老困境。

  【参考对策】

  一是帮老人融入异地生活,子女的体谅、理解与鼓励非常重要。离开生活多年的熟悉环境,离开亲朋好友,在新的人际网络没建立起来前,“老漂族”会特别孤独失落。这时,子女陪伴和交流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二是“老漂族”自己应转换心态。离开故土,投入到新的环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但不应该抗拒这种变化,而应积极主动地去调整,让自己更快适应。同时,还可以有效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将各类志愿者服务引入“老漂族”群体,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

  三是让“老漂族”身心融入城市,让他乡变故乡,考验城市的人文温度和治理水平。要让“老漂族”在子孙身边,“把异乡当故乡”,就应将“老漂族”纳入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使“老漂族”成为“老归族”。要加快户籍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制度障碍,实现医疗保险随人“迁徙”。鼓励年老父母投靠子女式迁移,实现更多家庭老年人与子女团聚,减少因制度性隔离所导致的异地养老问题,变异地养老为同地养老。

  四是要积极探索建立针对外来老年常住人口的公共养老服务模式,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为“老漂族”能够在异地养老就医提供无缝连接,尽早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全国联网,在异地间搭建更多对接平台,简化异地办事手续,免除“老漂族”在他乡养老难、看病难等后顾之忧。

  

2014考研 “北漂族”如何多块好省地考研

2014考研 北京 考研 省钱 复习 备考

    "研漂族"一词借指那些已经毕业了却还在继续考研或者工作之后才考研的同学。作为曾经的一名"研漂族",笔者已在北京"混"了六年多,虽然仍是草根一族,但还是有不少心得可与各位研友们交流。

  吃:

  除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外,像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地上学的同学在吃的方面很幸福,因为这些城市的高校周围有无数吃饭的地方,而且物美价廉,着实让人羡慕。很多人在学校的时候抱怨食堂的饭既难吃又贵,然而等真正成为"漂族"时,就会发现学校食堂其实还是不错的,经济、实惠又干净。那么,"漂一族"备考时如何解决一日三餐呢?

  1. 申办学校食堂的饭卡。据笔者了解,北京的学校一般允许校外的人来本校食堂吃饭,但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一般大概在10%-15%,这对于考研的人来说还是很划算的。如果遇到严格限制校外人员就餐的学校,可以考虑去周边学校的食堂,比如在北航不让吃可以去北医,而在北外不让吃则可以去民大。

  2. 有的同学不想吃食堂,如果要求不是太高的话,可以去学校周边的各种小吃店。例如北邮南门的小吃一条街、北外南门、北大西门等,但北航、北医等学校周边由于改造,已没有很热闹的适合学生消费的街了。不过笔者认为,就算经济不富裕,在吃的方面还是得保证营养与卫生,所以一些街头小摊虽然很便宜但还是少吃为好。

  3. 尽量租住可以做饭的房子,如果没有厨房,也可以买台电磁炉自己做。自己做饭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是干净卫生,而且省钱。建议可以中午的时候多做点,晚上回来热一下就能吃。

  住:

  1. 最佳住宿地点当然是校内,但这样的房源一般在暑期很抢手,考生可以通过校园论坛和校园海报栏寻找考研包间或者校内的床位出租信息,或者直接到校内家属区里找大妈大爷之类的人打听,如果小区有张贴栏更好了,直接在上面贴求租信息即可。

  2. 由于清华、北大、人大等各大高校附近的旅馆相对比较贵,所以住在周边小区则经济一些。现在北京的房价比较高,若是在三环附近租房更是不便宜,可以考虑合租。至于找房的途径,可以上"赶集网"或本校论坛里寻找合适的住房,这样能省出一笔中介费,但是一定要看好房主的房契,以防二房东骗租。一般来说在北京租床位的价格大概在350元/月-450元/月之间,单间的价格在700-1500元之间。

  3. 如果嫌自己找房麻烦,可以找正规的房地产中介公司,但要付一个月的房租做中介费,不过应届毕业生一般可以持学生证打七折。

  行:

  北京的公交车比较便宜,市政交通卡在规定的车站和地铁站均有售,刷卡4角起价,如果用学生卡,则低至2角,地铁2元。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和联通会有一些充值优惠活动,例如中国移动就有"充300送170的公交卡"的活动,同学们要留意这方面的信息。若出门不远,就骑自行车吧,既锻炼身体又环保、省钱。

  买书:

  1. 北大西门就是着名的海淀图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等书店,花一块钱办一张会员卡就可以享受购书八五折的优惠。西单的图书大厦很出名,书很全,不过折扣少,离中关村远了些,适合周末的时候去看看。

  2. 民大旁边的国家图书馆可以借书,平时人不多,所以还可以去那里上自习。

  3. 笔者在读研的时候,学校里有个叫宏途的连锁书店,一般打6-8折,还可以预订书店没有的书。笔者经常上那家买书,感觉还不错。

  觅研友:

...

2013北京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北漂族“返乡”

公务员面试 2013面试热点
  【背景链接】

  到底是追求梦想,承受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涨、交通拥堵、工作压力山大,还是回归家乡,返入二三线城市,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表示,北漂者还是应该回家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到县市里去,其实那边更受到尊重,北漂者太多,没办法成长。

  【liuxue86解析】

  当下的确有很多年轻人,艰难地漂在大城市,却不愿回家乡。是什么绊住了他们回家的脚步?前两年媒体报道,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逃回来了。当时的评论已点到问题根源:小地方,更要靠关系。在家乡遇到“拼爹”难题的年轻人,只得回头继续投身大城市拥挤的人潮,至少这里机会相对公平。

  宗庆后的建议无疑是善意的,小地方人才密度较低,年轻人“更受尊重”也可以想象。现在一些地方也在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但如果解决不了“拼爹”困境,年轻人仍然不敢下决心返乡。

  北、上、广有什么?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这些都是当然。所以对于那些有进取心、想要见识大风大浪的年轻人来说,留在大城市是必然之选。可是,就我了解,更多的北漂们其实并不是为了野心或冒险才留在这里,他们所图的也不过是称心如意的生活、值得付出的工作以及可期待的未来。对这些年轻人来讲,如果家乡可以提供相当的机遇,他们是会乐于回去的。

  年轻人不愿回去,更多是因为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游戏规则。这里拥挤但有秩序,回家若发现银行都不排队,会觉得那是文明之外;这里你争我抢但规则透明,能者多得、多劳多得,回家若发现“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扶摇而上,怎能心理平衡?

  年轻人习惯了大城市的相对透明、开放之后,已不愿再去适应“讲人情”、“拼关系”的世界。这也提醒一些地方的主政者,若真想吸引青年回家,请先提供与大城市相当的机会公平,以及良好的法治、人文和创业环境。

...

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