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观后感(篇1)
我们常常说“礼下庶人”,类似的说法也屡见不鲜,本书题目叫“礼仪下乡”,我觉得如果不看本书具体内容,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似乎这本书只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我不否认标题是自上而下的视角,但是,其实乡村的庶民也并非一味的盲目接受,他们同样也体现了自身的主体性与展示了他们的能动性。作者又不是只考虑到能动性问题,忽视了结构等问题,他的研究兼具二者,用他的话说就是“亦即历史能动者如何在混合场域中生活、表演和思考,能动者如何塑造结构并与之进行互动”。
这本书最重要的两个理论一个是意大利party创始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一个是情境主义学者米歇尔·德·塞托的“挪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实际上隐含了一种超越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视角,这意味着“礼仪下乡”背后存在着协商、让步的成分,抵抗与收编同时发生。借用一个霸权的著名案例,英国人为了维护在加勒比海域的霸权,推行强制英国化,英语变成了官方语言,结果是出现了新的语言,改良版本的英语,有大量非洲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词汇融入其中,这就是协商的结果,当然也包含了抵抗和收编。
而德·塞托的“挪用”也告诉我们乡村并非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礼仪下乡”,也有能动获取过程。正如,刘志伟和科大卫在一篇文章里所说“但是,從來以地方民俗為着眼點的人類學者,則更多從地方社會自身的架構去觀察,相信任何來自包括國家在內的外部規範的改變,需要通過地方上的能動性來接受。地方社會接受與否或其接受的程度,往往不可能符合來自上面的法律規定的期待。”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何成”概念,放在最后细说。
这本书主要依赖于历史学的田野考察,史料则主要是所谓的“民间文献”。族谱、礼仪文本、账簿、地方档案等等。
礼仪观后感(篇2)
我翻开《文明礼仪》,书中列有很多小故事,感觉与学校的生活很相似。其中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想到在学校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很冷,冷得让我放弃洗冷水的想法,乖乖提着个桶去热水供应处去打热水。人很多,我找了个相对短一些的队伍排队。等待的时间很无聊,让我不得不靠数周围有多少人来打发时间。在数人数的时候,我发现这么多人只有我一个男生。不过,我没有耗费太多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了新问题,就是过了这么久队伍竟然不见减短。我观察了一阵子,原来是有人插队。他们插队不是直接插队,而是变相插队,托熟人帮接水。前面的女生就是这样,她已经帮三个人接水了。你这人怎么这样啊。后面有个女生不乐意了。前面的女生不答话,显然是想以充耳不闻,不动如山神功抵挡。可后者显然不想轻易放过她,说出的话甚至有些不堪入耳。我看着吵架的这两个人,又算了一下时间,只能放弃洗热水澡这个诱人的想法,提着空桶从哪来回哪去。后来听同学说就是因为这样,所以男生很少去洗热水,就算去也是人少了才去。只有我不懂规矩才去那么早。我还能怎样,只好一笑了之。
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又发生一件事,这件事使我对学校学生素质的印象大为改观。值周班来检查,引起教室一阵混乱,有的忙戴校牌,有的忙拉衣服拉链。正当我低着头看自己是否合格,耳边传来一声请问您的校牌呢?好听。真好听。虽不敢说是声如黄鹂,至少可比银铃。抬头看去,一位长相清秀的女生,微微欠身站在一位没戴校牌的同学前。那同学经常被抓,也算是老油条了,居然没说什么辩解或求饶的话,很爽快的在值周本上签了名。什么原因我也能猜出几分,毕竟像她这么可爱又有礼貌的女生很难让人拒绝。检查完了,她不是像以前...